
张黎《四十九日祭》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以《四十九日祭》为名,一来可以规避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带来的负面娱乐效应,二来故事以1937年日军攻破南京前后49日人间炼狱为主诉,是为对国难亡灵的尊重与祭奠。
46集的故事,不像电影那般急于追求人性救赎的落点,也没有在人格贵贱上做刻意文章,除了青楼女子俱来的风情与自卑,张黎更多的在情感的排异性上酝酿冲突。玉墨与孟繁明欲罢不能的情,成了叛逆期女儿孟书娟不可调和的恨,让此结或说此劫成为他们无处逃遁的命运。这部分人物关系严歌苓原著有所涉猎,在张艺谋的改编中被阉割了,这次在张黎不仅给捡了回来,还用它替代了电影中的二元尊卑,成为推动人物与命运交集的神经元。
篇幅舒展的《四十九日祭》,在张黎风格化叙事和影像追求下,一面是更加残酷的战争呈现,一面是愈发丰满而个性的人物呈现。电影主要围绕着贝尔和倪妮做文章,电视剧则是战争长卷下的大群像塑造。剧中,电影版的孟书娟张欣怡照旧,近水楼台的小宋佳顺理成章地顶替倪妮,黄志忠化身的孟繁明回到原著的轨道,贝尔假神父的使命也还给了张嘉译饰演法比,胡歌则接棒佟大为完成一个铁血硬汉的生命祭礼,连文章也加盟打酱油出演鬼子军官。
剧中玉墨是个极力退怯娼妇色彩的文艺女青年,为此小宋佳还文采飞扬地写了一篇《我演玉墨时,在想些什么》,甚至还搬出了清末作家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和陶慕宁先生的《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下的功夫之深,可立为当世女演员榜样。法比在原著中是个沾染中国恶心的英国佬,张嘉译让这一角色坏毛病缠身的同时,还不失人性本善与是非决断,不论在剧中的故事里还是群戏的突围中都是个脊梁骨似得人物,法比一角让张嘉译的表演又一次在年度男演员的表现中傲立群雄。
电影中掩护学生的那场戏被保留了下来,但张黎加了一点猛料,即同时还掩护了玉墨等几位的逃离。在军官戴涛眼里,战火中没有干净的女人和肮脏的女人之别,只有受难的女人,而保护女人,是军人,更是作为一个男人的天职。正是在他的帮助下,在他的这一战争视角中,学生与妓女爬上了同一辆车,命运就此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显然,导演意图借戴涛的个人情怀,告诉观众,他与张艺谋不同。一个小小的细节加码,就化解了张艺谋以贱换贵的偏狭。
在让胡歌对位佟大为的铁血之前,张黎先要了他的柔情。篇幅容量大了,戴涛不必像李教官那般急于流血牺牲,而是以军务之名被安插在了玉墨的藏玉楼下写意与抒情。作为玉墨与孟繁明情殇的旁观者,冬夜的雨的写意地打在他的钢盔上,他的雨披上,他翘起的二郎腿上,镜头摇曳如卞之琳《断章》,他装点成青女子窗前的风景,同时装点着玉墨的凄情。除了玉墨与书娟之间因为女儿憎恶父亲与这个女人而不可调和,军官戴涛、孟繁明与玉墨之间的情愫是张黎制造人物粘附性的另一个几何三角。随着戴涛与玉墨之间的诗情向爱情逼近,注定要被战火演绎得压抑而凄美,最后唯有牺牲才能收场。
从剧作半程来看,没有二元尊卑,没有高大全的人物,甚至没有所谓英雄,只有刻骨的灾难,以及绝境中飘摇的生命和自我的救赎。
【2014年12月11日《京华时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