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纳哥王妃》:政治童话不是那么好写的

标签:
娱乐摩纳哥王妃妮可基德曼格蕾丝凯莉达昂 |
分类: 我的影视 |
如果你压根不知摩纳哥和摩洛哥的区别,也没有看过《乡下姑娘》或者希区柯克的电影,仅只是个妮可粉抑或奢侈品奴隶,那你有眼福了。《摩纳哥王妃》毕竟是出自《玫瑰人生》的奥利维埃·达昂之手,唯美的长镜头让地中海海岸风情和摩洛哥王宫的奢华尽收眼底,处处渗透着骚包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可望不可即的贵介和优雅,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天下民女千秋美梦的代言人:生在一个富商之家,顶着好莱坞巨星光环,嫁一个白马王子,过上童话生活。
《摩纳哥王妃》无意舒展王妃悲情的一生,仅只截取了她1962年的片段进行政治童话的提纯。是年的摩纳哥王宫,一面是希区柯克《艳贼》的剧本诱惑,一面是法国戴高乐高奏四面楚歌,美国大妞正努力适应王室生活,然自由天性在保守贵族中难免突兀,亡国危机又殃及婚姻的池鱼,让美人好生捉急。在“艳贼”与王妃之间,她最终忍痛割爱,笃定地投入到王妃的政治角色中,最终化解摩纳哥之危。为何说影片对王妃进行了政治童话的提纯,一来影片对王妃和白马王子各自的情人部分完全剔除,仿佛那些艳丽的绯闻从未存在,二来影片以童话之名开场,其间除了基于政治的家庭冲突,并无浪漫或悲剧的爱情童话可言,而影片将法国与摩纳哥的摩擦上升到法西斯式武力威慑高度,已然超出了历史的范畴,只能说是个政治童话。
同样是达昂作品,同样是人物传记笔触,作为2007年柏林电影节开幕影片的《玫瑰人生》收获的是荣誉与和赞许,2014年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摩纳哥王妃》却收获了“最差开幕影片”的批评。法国人貌似没心没肺,但在自己的地头上看自己人自黑法国和戴高乐,难免不爽的多,而影片无限放大美国大妞拯救摩纳哥的演绎,欧洲人似乎也不可能太认可。作为传记人物,演员和王妃双重身份的格蕾丝貌似更加云端,创作空间其实远不如《玫瑰人生》中的“法国小云雀”伊迪丝·琵雅芙来得有弹性。
面对摩纳哥王室关于历史部分的质疑,达昂的解释是:“我希望完整地阐述格蕾丝作为一位女演员和女性内心的选择。这不是一部传记片,而是一部关于电影和女演员的电影。”这话可以解读影片对政治童话的提纯,却无法解释与电影本体之间的矛盾。如若导演当真那么明确自己是在传纪的边锋探索电影与人生,那至少可以把王妃和歌王弗兰克·西纳特拉的那段放进来,爱情故事里没有了情人,那多无趣。导演似乎受王妃童话式的自我定论辐射太深,或说对主人公太过于护爱,因此过于提纯,忽略了许多滋味和色彩。
当然,影片在关于电影部分的处理还算文艺,比如开篇借希区柯克带入的处理就颇具匠心。不无悬疑的剪影中,他老人家对管家老妈子的喋喋不休心不在焉,眼里只有格蕾丝奢华的生活背景——摩纳哥王宫的文化遗产,他并没有按照嘱咐来称呼格蕾丝,以此来烘托格蕾丝身份转换的微妙,临走却突然甩下的一个“王妃”称呼,意味深长地暗示人物角色的走向。然而关于电影的部分,除了希区柯克亮相的一出,就只有妮可对着镜头秀《艳贼》算是重笔,演员身份很快就被政治角色替代。
对于妮可的表现,我的观点怕是要令妮可迷失望了,妮可只能说是顺利完成了剧本任务,并且很好地演绎了一个银屏王妃,而对于格蕾丝的王妃人生,她似乎并没有触碰到其本质,一个鲜活存在的人物没有得到真实诠释,那断然不能说是一种成功,相信来年的奥斯卡,也不会光顾一个样板化的形象。当然,这不是妮可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项目本身的不足,或说导演创作方向的迷失和自身的矛盾。
把王妃的人生童话解读成政治童话,想必不会是格蕾丝的本意,而相比爱情童话和人生童话,政治童话不是那么好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