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娱人愚己
娱人愚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299
  • 关注人气:6,1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艳芳十周年祭:光影隽永 芳华刹那

(2013-12-31 15:16:48)
标签:

梅艳芳

杂谈

分类: 我的影视

 

第一次见梅艳芳,是在1999年的央视春晚现场,记得她一席白色水袖长纱,吟呓着《床前明月光》。当时还是个学生郎,还未曾想过自己的人生与影视相关。四年之后的2003年,我和部门的小伙伴们跳槽进了一家台湾人的影视公司,正当我们踌躇满志地开启一段影视人生,梅艳芳突然逝世,办公室也突然出现了许多西装墨镜装备的“古惑仔”,他们像模特走秀般在偌大的办公区闲庭信步,但并不干扰我们工作。后来得知,这些人的出现与梅艳芳之死相关,是来查老板账目的。再后,我经历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下岗。

 

由于职业之便,已记不清具体与梅艳芳见过几面,可能因我天生就不是追星族的料,相比近距离的接触,我更喜欢镜像中的梅艳芳。

 

对于梅艳芳最早的记忆,缘起于少年时期的娱乐追求。中小学那会,有幸赶上了港片的黄金年代,大凡那个时期出产的港片,几乎都渗透到了我们的乡野,三两毛钱一晚的录像厅,成为我们一代人通往花花世界的一大窗口。正因如此,梅艳芳主演的《英雄本色2》、《九一神雕侠侣》、《审死官》、《东方三侠》等,给我的少年期刻下深刻印记。

 

然而真正的懂得欣赏梅艳芳,还是在大学之后。记得有一年班级租录像带刷夜过新年,由我负责租碟,我在碟片的海洋里挑了三张,其中就有梅艳芳的《胭脂扣》和《红番区》,另外一张是《碟中谍》。相比后者,《胭脂扣》是张老碟,此前也有看过的印记,但那时少不经事,待得书生意气的大学时光再看《胭脂扣》,终于被梅艳芳的表演折服。片中梅艳芳饰演的如花穿越半纪,守望爱情,将那份古典的情韵研磨的入木三分。我后来对文艺片的钟情,不无梅艳芳、张国荣和关锦鹏《胭脂扣》联手在我心中植入的那一笔。

 

之后又看了许鞍华的《半生缘》,虽然相对配角,然梅艳芳对顾曼璐的诠释不仅与吴倩莲演绎的顾曼桢相得益彰,又出落着张爱玲笔下人物的复杂情感,表演丝丝入扣,张力十足,结果继《胭脂扣》暂获金马和金像影后后,再下金像奖最佳女配一城。之后还补习了她的《川岛芳子》和《何日君再来》两部在战争背景的文艺电影。有时候不禁会想,要不是梅艳芳芳华早逝,后来的张曼玉也不至于在文艺片的领域如此孤单弄清影。

 

梅艳芳的早逝,让香港影坛顿然暗色,再往后,港岛再未现像梅艳芳这样在喜剧、文艺片和动作片中均能运筹帷幄的全能艺人。后来的郑秀文在娱乐片中自有一方水土,但在文艺片和演技上,不敢恭维。张柏芝一度被看好,可没绷几年就成了往事不堪回首的范例。至于朱茵、杨千嬅等都是“角色球员”,不能与梅艳芳的大气和全面同日而语。人才缺乏的香港影坛,一度是容祖儿和Twins等黄毛小儿上蹿下跳。如果说香港电影是片江湖,来往剑客虽多,而真正的侠女却只有梅艳芳等寥寥几个。

 

梅艳芳谢世十年,每每勾引我们集体的记忆,今张学友甚至垫资数百万为其开怀念演唱会,这种挥之不去的情愫,除了在黄家驹和张国荣身上发生着,也就只有梅艳芳有此殊荣,这也是梅艳芳的江湖地位的一个鲜活体现。生命易逝,有人却因电影中成功的角色塑造而芳华永驻,这是生命的价值,也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是莲台般圣洁的荣光。相比当今追名逐利的且无所不用其极的影坛,梅艳芳临寒傲雪,是一朵永不凋零的寒梅。

 

20131231日《京华时报》】

梅艳芳十周年祭:光影隽永 <wbr>芳华刹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