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都市童话李连杰海洋天堂邹俊百文章公益电影娱乐 |
分类: 我的影视 |
要不是《都市童话》亮相大学生电影节,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这是一部一看就需缺宣传经费的电影,在它的海报上甚至连宣传语都被省略了。在这斗胆擅作主张,给他补上一个“帽”——公益电影。说到公益电影,余音未散的固然是由李连杰、文章和桂纶镁领衔,杜可风和宫崎骏等幕后支持《海洋天堂》。当初《海洋天堂》打出的是“2010第一情感大片”,宣传的阵仗《都市童话》不敢望其项背,而两片却有不少的共通之处。
《海洋天堂》锁定自闭症话题,《都市童话》围绕低智商人群,法律上讲,两位主人公虽已成年,但均属于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文章饰演的大福已经21岁,从小患自闭症,完全封闭在个人世界,无法独立生活,与李连杰饰演的父亲王心诚相依为命;邹俊百饰演的康小小也已18岁,天真纯朴但智力低下,与70岁的老奶奶相依为命。《都市童话》里,一场遇外的车祸夺去了奶奶的生命,康小小依靠奶奶生前的耐心教育,彬彬有礼地与周围陌生的世界交流着;《海洋天堂》中,身患绝症时日不多的父亲一筹莫展,他要努力地利用余生教育儿子独立自理,并耐心传授如何与周边世界沟通的能力。
所不同的是,《海洋天堂》的故事更紧凑,主要围绕着李连杰和文章饰演的父子展开,直到他们在生命的汪洋中诀别,对于主人公最终失去父亲之后的生活只一笔带过,简要交代他终于学会并留在海洋馆工作,结局像个美丽的童话;而《都市童话》线索要繁复的多,康小小早早便失去了奶奶的护佑,命运将他无情地推向社会,并与他命运的过客们入商贾、千金、保姆、园丁、叔婶等人一一过招,经历着一个个残酷而幻灭的童话。
从演员人选上来看,文章和邹俊百二位均属后起小生,外形条件和风格也相类;表演来看,对两位年轻人都非常有挑战性,两位男主角都在饰演比自己实际年龄低一截的角色,而且都可能将观众带入到主人公所经历的命运中;基于我对自闭症认知甚少,我并没有看出文章关于自闭症大福和邹俊百关于低智商康小小人物诠释上的显著区别,仅从剧本对人物的设计看,大福怯于与世界沟通和交流,而康小小在基础交流上却没有问题,而且还善于请教,言行举止彬彬有礼。演员和角色年龄感的贴近程度上看,邹俊百有过之无不及。
《海洋天堂》重在感情的构筑,博取的是同情分,打的是催泪牌;《都市童话》通过感情的解构,然后再重铸,康小小的人物设计显得更富于隐喻和讥讽。隐喻的是,编剧将一个貌似智障,心灵却纯净的一塌糊涂的康小小置身于一个混沌甚至可以说肮脏的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康小小就成为了一个代表性符号,当这个符号遇见富商、千金、保姆、园丁、弃婴等等时,他开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奸猾的富商顿悟了;三八的园丁也无私起来……讽刺的是,在这么一个唯利是图精于算计的大环境里,只有康小小这么一个智商人才从以奶奶为代表的先辈哪里继承淳朴善良、彬冰有礼的美德。
《都市童话》缺少《海洋天堂》的商业元素,属于更加纯粹的学院派电影,影片大部分团队都与中国传媒大学有着不解之缘,导演梁明、编剧李力、摄影于小忱、刘海舰以及演员曾晖、孙德元等均是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校的师生。将近两小时的冗长篇幅中,亮点不少,诟病也显而易见。比如开篇与奶奶的铺陈就过于拖沓,该部分创作者试图给予受众和康小小同步的心灵教育,想法很好,但完全可以节约篇幅。而对富商陆齐身的大段刻画就有点失败了,创作者力图用“智者”与“傻瓜”对位来加强文学的张力,但是不仅笔墨太多,而且过于刻意,所谓“鬼谷子”和连篇累牍的商战完全可以像康小小的叔婶一样一笔带过……如果电影能控制在90分钟,《都市童话》呈现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当然,全篇亮点还是颇多,比如创作者在奶奶去世之后,又成功地再塑了一个“奶奶”——一个被康小小叫做“奶奶”并一直不离不弃的弃婴——这个角色的创作非常叫绝。
创作者之所以称之为《都市童话》,其实也是想通过邹俊百饰演的康小小这么一个符号的存在告诉我们,童话是骗人的——唯利是图的叔婶、另有图谋的儒商、抛弃婴孩的母亲、别墅区三八的园丁……但是我们需要康小小来构筑我们的童话——康小小的彬彬有礼的“请教”、前后两个“奶奶”的存在、富商女的善良、儒商的幡然醒悟……看童话是怎样骗人的,这就是邹俊百给我们带来的这个当代“都市童话”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