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 |
中国已经进入洋货时代,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抵制日货之类的举动,只能是堂吉诃德所为,注定成为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在一份名为:“关于提倡创新产品消费文化推动全民购买和使用创新产品的提案”中,不无痛心地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洋消费’心理,生产以引进洋机器、洋技术为荣,工作以使用洋设备、洋工具为荣,生活以消费洋商品、洋品牌为荣。对国产品牌、民族产品,哪怕是具有同样水平的自主创新的技术与产品,人们总是看低一档。为了提高产品档次的社会心理评价,大量完全的国产品牌和民族产品也要取‘洋名’、标‘洋牌’、用‘洋文’……这种消费心理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在一些高层人员身上,表现得也比较突出。”
在洋消费心理主导下,“国货”自然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制造业自然也就成了国际装配业,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消费文化,也没有多少利润。
“国货”怎么了?国人怎么了?
客观地说,中国的商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很多领域是落后于先进国家的,因此才要对外开放,但经过一个时期的开放,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或者正在赶上,应该也有必要进入一个自主创新的新阶段了,正因此故,才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法。比如,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在技术上就已达到或超过了其他两个标准,只是商用化、产业化程度还稍低,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政府、企业和用户自己支持自己。别人都在拼命推销自己的标准和产品,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愿采用自己的标准,那就更别指望让别人采用我们的标准了。虽然选择什么样的网,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但显然我们至今还在摇摆。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只用一个统一的TD网?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TD网首先成为中国移动市场的主流,然后再开放别的网?或者有什么理由,我们一定要同时采用三个标准?一定要提前给另两个标准发照?甚至放弃自己的标准?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重蹈以前的覆辙,把市场让给别人,还要向人家纳贡称臣。
数据显示,模拟移动电话时期,我国只有600万用户,但基站和终端都靠进口,2500亿元人民币流向了国外;2G时期,中国企业在国内设备市场只占5%~10%的份额,5000亿元人民币流向了国外。3G时期,如果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标准和市场份额,不仅我们为之付出的巨大科研费用化为泡影,巨大的市场利益外流,我们还将严重挫伤发展自主核心技术的信心,我们电信强国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