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室后裔画僧石涛是清江宁织造曹寅知己(刊发2022年4月4日《金陵晚报》老南京版)

标签:
原创造句练习 |
分类: 散文 |
原题:画僧石涛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寓居金陵,自号苦瓜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石涛初到南京,在牛首山天龙古院作画,五年后离开,驻锡安徽宣城敬亭山麓寺庵,并数赴黄山游历。康熙十七年(1678年)夏,石涛应西天道院之邀,再度叩访金陵,于怀谢楼作《山居图》,题跋中有“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之语,次年冬,返宣城。康熙十九年闰八月初,石涛第三次来到南京,寓居大报恩寺山坡一处草屋,将所居之处命名为“一枝阁”,与雄伟的大报恩寺相比,阁在半山上,与树顶齐平,如同鸟儿蹲枝一般,放南山入眼,小阁如拳,“高凭山作几,俯视径如梯”,石涛局促其间,过着“为佛茶一瓯,清冷犹未及。灯残借余月,钵空且忘食”的日子,他用诗句“得少一枝足,半间无所藏。孤云夜宿去,破被晚余凉”来形容阁的狭小和其苦行僧生活。他的好友李驎在《大涤子传》有云:“(石涛)孤身至秦淮,养疾长干寺山上,危坐一龛。龛南向,自题曰‘壁立一枝。’……其实自号‘苦瓜和尚’,又号‘清湘陈人’。”这次居住达七年之余,时间最长。康熙二十六年三月,石涛客扬州,康熙二十九年初,从扬州来金陵,到西天禅院看望在此养病的好友喝涛,短暂逗留几日。康熙三十一年十月,石涛从北京南下至金陵,与金陵诗人田林相晤,石涛绘图作诗以贺,田林回赠一首五律《五十赠答诗》,不久,返回扬州。康熙四十一年三月,石涛又从扬州来金陵,停留十日,走访旧友。
石涛第三次寓居金陵期间,曾作《梅花册十二开》,在第十一、十二两开,分别落款“苦瓜和尚、苦瓜石涛”,自号苦瓜大概始于此。石涛爱吃苦瓜,几乎餐餐不离苦瓜,他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吃苦瓜不只是一种修行,除了禅意外,可能还寄托着一种故国之思、亡国之苦,他把苦瓜作为自己的精神殿堂,在笔墨中包含着淡淡的苦涩,耐人寻味,他在《苦瓜图》中自题:“这个苦瓜老涛就吃了一生,风雨十日,香焚苦茗。内府纸计四片,自市不易得也,且看何人消受。”
恭迎圣驾,倍感荣幸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玄烨首次南巡,于当年十一月驻跸南京,至名刹长干寺巡幸,石涛正挂锡该寺,与长干寺僧众一起恭迎接驾,石涛倍感荣幸,作《长干见驾先恩垂问二首》。五年后,即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再次南巡,在扬州停留,巡视平山堂。其时,已寓居平山堂的石涛参与接驾,康熙当众认出石涛,并称赞他重佛重文,有大智慧,石涛受宠若惊之余倍感荣耀,当即作《客广陵平山道上接驾恭纪》七律二首以表达当时的激动心情,满怀激情地绘制了一幅画《海晏河清》,并以新朝属臣自称,署款“臣僧元济九顿首”,并题了如下诗句。
交游酬唱,相互切磋
寓居一枝阁期间,石涛与许多诗人画士结识,其中著名的有孔尚任、龚贤、吴震伯、查士标、程正揆、田林、黄云、髡残、独任禅师等等;一些仰慕其大名的诗人和画家,相继登门拜访,如抗节不屈的诗人张瑶星、篆法甲天山而海内名公巨卿以不见为耻的程邃、“一代诗史”汤燕生、山水画家戴本孝等;又如卓子任、郑瑚山、博问亭、曹寅等官吏名流。粲兮来探访,石涛为之作十五开《山水图册》,后又为粲兮补题《山窗研读图》;屈大均两次居金陵,均歇住一枝阁,两人相见如故,石涛以《种松图》卷请屈大均题诗,屈大均以女萝与松树的关系比喻他俩之间的友谊,为石涛作了许多首诗,如五绝十首《从石涛禅师乞花插瓶》等;他的宣城好友梅清经常来探望,为之作有《题石公一枝处》五律一首等;好友万石年翁来访,别时石涛为他集“癸亥近稿一卷”相赠,并题七律一首;郑载飏(瑚山)来一枝阁,石涛为他作诗画《书画合璧》;康熙二十年九月九日,石涛偕程穆倩、周向山、黄仙裳、冯蓼庵诸公登周处台置酒赋诗;石涛与曹寅感情深厚,曾为曹寅作《对牛弹琴图》,画面题诗,为古老传说赋予了新的意义,所见者“各鼓掌”而称奇,“牛也不屑学人语,默默无闻大涤子”,曹寅欣然赋上长诗,“一笑云山杜德机,闭门自觅钟期子”,曹寅将石涛将引为知己;书画大家戴本孝多次到石涛寓所,共置身于琉璃夕照、暮鼓晨钟之境,或煮酒论诗,挥毫泼墨,或寄情山水,望峰息心,当时,石涛和戴本孝为报恩寺作诗、髡残为报恩寺修大藏经,在大报恩寺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石涛与这些人士的交流切磋,对自己艺术境界的升华起了很大作用。
寄情山水,作画赋诗
在一枝阁,石涛交游酬唱、参禅修佛之外,还寄情山水,作画赋诗。他的足迹遍及钟山、幕府山、雨花台、玄武湖、莫愁湖、周处台、凤凰台、乌衣巷、朝天宫、清凉台、天界寺等名胜佳境,写下的诗作有《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五律七首;《长干寺梅花,归来作》;组诗《月塔》《雪塔》《风塔》《雨塔》《夜塔》《晓塔》即《长干浮屠六首一枝阁赋》,这咏佛塔在六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景象,借喻不同修持境界;《秋兴九首》;长诗《生平行——留题一枝别金陵诸友人》;康熙二十四年二月,石涛“乘兴策杖探梅,独行百里之余,抵青龙、天印、东山、钟陵、灵谷诸胜地……孤月当悬,冰枝在地,索笔留诗,共得九首”七律:《上方道中梅花》《南村书院梅花》《夜宿天印山古定林寺梅花》《青龙山古天宁寺梅花》《东山海祖塔院梅花》《古祈泽寺梅花》《钟陵梅花兼赠友人作》《孝陵梅花坞同向栎山、张亮公、家喝兄作》《长干寺梅花归来作》,诗作抒发了自己清介高洁的情怀,后还将这九首诗题于画卷上。
在金陵,石涛饱受六朝古都山水、人文灵气的浸润滋养,他以床为画桌,创作了数以百计的艺术珍品,其代表作有《书画册》《山水册》《灵谷探幽图》《渴笔人物山水梅花册十桢》《金陵十景图册》《金陵怀古十二帧》《柳岸清秋》《水阔抚琴》《蓬莱秀岭》《疏林夕照签》《蕉菊竹石图轴》《石涛书画卷》《秋声赋图卷》《荒城怀古图轴》《山水清音图轴》《细雨虬松图轴》《程京萼对题八开山水册》《梅花卷》《瞎尊者像》《秦淮忆旧》等等。《细雨虬松图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细笔山水佳作;《程京萼对题八开山水册》是石涛存世作品中极为珍贵的一件;《金陵怀古十二开》,每开写金陵一景,是石涛炉火纯青的代表作;《梅花十二册》,每幅都作诗题咏,或隶或楷,或行或草,诗书画相互相发,读之令人流连不止。
江南第一,后市推崇
石涛是一位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造园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思想者,绘画实践探索者、革新者和艺术理论家,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奠定了他在画坛永恒的地位,开启“扬州八怪”艺术风尚之先河,对后来的“扬州画派”及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等人均有深刻影响。
清代“画圣”王原祁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郑燮评价他的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无不及处。”青年傅瑞麟因崇拜石涛而改名为“傅抱石”。傅雷说石涛为六百年来天才最高之画家,技术方面之广,造诣之深,为吾国艺术史上有数人物。吴冠中称其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并深刻地指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这也许是石涛成为反思中国美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切入点。”著名学者朱良志认为:在中国艺术史上,石涛“可以与苏东坡、董其昌相媲美。而且,他还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从整个所有的艺术家来说,他的深度、广度也是惊心动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