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熟之古八景印证了旧时繁华(载于2020年8月12日《金陵晚报》老南京版)

标签:
原创造句练习 |
分类: 散文 |
湖熟之古八景印证了“小南京”的文明与繁华
古八景之由来
明初,善画、工诗的史谨以梁台为中心视角,历数周边环绕的赤峰晴雪、太湖落雁、天印夕阳、古城晓景、野渡横舟、秦淮渔笛之六大胜景,创作出组诗《梁台六咏》。后人,在此基础上扩成八景。
湖熟古八景之名最早见载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5月13日《申报》,当时镇上文人将题写于梁台上的《题湖熟镇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八景》诗寄予《申报》发表,落款“金陵湖熟镇鉴人氏稿”,诗作所咏八景为:古城春色、野渡横舟、秦淮渔笛、太湖秋雁、香林晚钟、书台夜月、赤峰晴雪、天印斜阳。
抗战前,湖熟教育界名人沈柏鑫也写有湖熟古八景诗,其八景为梁台映月、太湖秋雁、香林晚钟、赤峰晴雪、秦淮渔笛、秦淮古渡、古城春色、孤灯夜照,这与《申报》发表的略有不同,沈氏将“书台夜月”“野渡横舟”变名为“梁台映月”“秦淮古渡”,用“孤灯夜照”撤换“天印斜阳”。此后,湖熟古八景基本以沈的说法定型流传。当代诗人屏子(李萍)、金陵方舟(王青海)等文化名人,都有诗歌咏之。
八景之一:梁台映月(书台夜月)
梁台是“湖熟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一个台型土丘,古时,台三面环水,高约数丈,旁原有法清寺。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招聚文人学士在寺内楼上,讨论坟籍,商榷古今,主持编纂出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台东侧有池水可映双月,故被称为梁台映月,他们编撰之余,遇夜月当空,登临楼台,仰观皓魄,俯瞰秦淮,近论书楼,超然洒脱,有诗赞之:“梁台映月千古传,昭明太子夜读忙。法清寺楼写佳话,领袖文采亦斐然。”
“梁台”之名最早出现于南宋《景定建康志》“上元县图”中。元《至正金陵新志》称该处亦名:“太子台”“在湖熟镇北,有台高十余丈,下临秦淮……旧传梁昭明太子宴游之所……台上有昭明像”。又据明《金陵梵刹志》载:梁天监年间建法清院,昭明太子读书其中,有东湖读书台。清末秀才徐寿卿在《金陵杂志续集》中说昭明读书处:“中建高屋,突兀云表。四面树木萧森,别有风致。至今台已倾圮而基址犹存。惜无人重新建筑以复旧观。”有诗云:“萧梁故馆近河干,倒影楼台水一阑。巨眼千秋谁抗敌,前身咫尺仰高寒。当年月旦争名少,到此文人下笔难。不是吴刚修桂斧,秦坑久堕劫灰残。”
南宋咸淳年间,在寺庙旁建了座两层楼房,门额立匾,名昭文精舍,元时改为昭文书院,后废。清嘉庆年间于台上修建宫殿式建筑群“太子楼”,楼下正中装屏门、隔扇,四周花窗雕刻精美,两边半腰墙内有楼梯上下,庭院宽敞,院内两边为披厦走廊,松柏掩映。1938年,日寇侵占湖熟,将庙宇阁楼全部拆除,在梁台设立据点,修筑炮楼工事,古迹被破坏殆尽。该遗址唯存高3.3米左右土台,位于今湖熟镇秦淮河北岸的梁台街与灵汉东街交汇处,东临叉河,南滨秦淮。
八景之二:太湖秋雁
太湖位于梁台东北近处,当属赤山湖之孑遗。古时,湖长七、八里,宽三、四里。宋元时称为太子东湖(或“太子湖”),据元《至正金陵新志》载,“《景定志》:太子台下东桥之东有太子东湖,昭明尝植莲其中”,又称为“植莲湖”。夏天田田莲叶满湖,一片碧绿,荷花摇曳生姿,芬芳淡雅,时序作物交替围绕周围,白天渔帆片片,凫雁飞鸣,夜晚渔火点点,诗意无限,韵味无穷,爽朗景致不输太湖,故又称为“小太湖”,有诗赞曰:“帆影渔灯小太湖,秋霞白露雁凫歌。沧桑总是今超古,共喜金禾起伏波。”明初史谨的《梁台六咏·太湖落雁》则云:“粼粼浅碧露沤沙,两岸枫林接断霞。数点征鸿云际落,暗传秋信入芦花。”后因围垦,湖面被圈成两座大圩,一名上太圩,一名下太圩,至清时,《道光上元县志》称“此湖今无迹”。现仅存一个面积约200亩的碗儿荡,旧观难觅。
八景之三:香林晚钟
香林寺位于湖熟东四公里的丹桂村旁,初名杜桂院。《庆元志·古钟记》云:“梁天监中,杜桂二卿平章朝政,舍所居以为寺,故从其姓以旌名。”《乾道志》载:“香林寺在城东南六十里,南唐保大六年(949年)建,在杜桂村,因为院额。今名香林寺,又名香林院,在赤山西。”
香林寺在历史上非常出名,规模宏大,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寺内香火弥漫,伴唱喃呢佛语,朝圣者众。每当傍晚时分,炊烟袅袅伴着悠扬、低沉、洪亮的晚课钟声,晨兴而出的农、猎、渔、樵,在钟声里结束劳作,陆续晚归,有诗云:“香林古寺矗苍茫,晚课钟声正远扬。今日已完辛苦事,明朝更盼好时光。”久而久之,香林寺晚钟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中难以忘却的乐章。又有诗云:“疏钟远送韵迢迢,僧在楼头月在宵。几见残烟扬古寺,难忘半夜泊枫桥。无声秋雨宵何寂,侧耳霜林漏正遥。摩诘年来心似水,南安虽近不能摇。”
抗战时期,香林寺毁于日寇战火,“文化大革命”时,又将仅有的残垣断壁全部拆除。现在,只能从文献中去找寻它的蛛丝马迹。
八景之四:赤峰晴雪
赤山位于湖熟镇东南九千米处,突兀高拔,一名“赭山”“丹山”,系火山喷发堆积而成,山体北面有大片赤色沙土显露,颜色鲜艳深红,远看如血染山石,煞是壮观,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唐天宝初年改名“绛岩山”,然旧名未废。宋时,山上有祭祀湖神的龙坑祠、坛。史谨的《梁台六咏赤峰晴雪》云:“峰头云散日初升,色露微霞云尚凝。回首谢安高卧处,石床萝磴玉层层。”
赤山原有“天、地、人、和”四大景点,“天”指山顶天云寺,由松月大师化缘所建,是供奉祠山大帝的一座寺庙;“地”指赤山脚下古同泰寺(圆寂寺),民间曾有“骑马观山门”之说;“人”指美人地,在山的东面大茅篷下方,状若美人,相传是块宝地;“和”指半山腰的般若寺,寺后有石塔七座,为历代高僧墓地。据说还曾有范蠡望月台、秦始皇登山处、刘伯温讨茶舍、楚威王埋金处等。
传说,秦始皇为泄金陵王气,赤山为鞭飞的方山(天印山)山顶所落而成。每年冬季,赤山若为瑞雪覆盖,在日光照耀下,异常壮丽,诗曰:“苍松掩映赤山砂姸,传是方山绝顶飞。最喜雪晴红日射,相看仙阁出蓝天。”待冬雪半融,山体天然红色部分显露,红白相映,对比鮮明,景色更为艳丽,有诗咏:“家山迤逦雪花残,烘透晴霞日一竿。素粉不匀鸟彩薄,红颜到底白庙难。天回阳煦岚光暖,我夺胭脂画里看。谷口泉香鸣戛玉,近来滋味倍清寒。”还有诗云:“赤峰晴雪隆冬月,美景冰封佳人怨。苍松红土白雪色,看清人间多少天。”
八景之五:秦淮渔笛(秦淮渔唱)
《丹阳记》云:“湖熟前有长溪,东乘句容县赤山湖水,入于秦淮”。长溪即为湖熟段秦淮河。宋时的长溪阔达五丈,它自东向西,流经湖熟,长达数十里,河水清澈,渔业发达,鱼虾鲜美,渔民摇橹荡舟,扬帆晨出,傍晚归来,鱼虾满篓,泊舟河岸,“水远秦淮帆远扬,鲜鳞市早满鱼筐。三杯晚话洪扬事,二迪倚铉秋月凉”;更有乐者,捕捞之余或餐饮前后,吹曲助兴,笛声悠扬,四野飘荡,让人心旷神怡。史谨《梁台六咏·秦淮渔笛》云:“一堤烟柳集昏鸦,两两渔舟渡浅沙。短笛自吹无调曲,暗惊栖雁入芦花。”嘉靖年间诗书画三绝文人黄克晦题诗说:“汉时淮水秦时凿,前朝种柳今人斫。淮上人家多酒楼,水边渔艇半城郭。长笛数声何处舟,月华如水映淮流。楼头人倚雕阑坐,两岸蒹葭一夜秋。”万历二十八年(1600),南京人郭存仁的《金陵八景图》、黄克晦的《金陵八景图》、清佚名的《金陵二十四景图》、光绪时徐虎的《金陵四十八景》,都将“秦淮渔唱”添列其中。
如今的河岸边碧草依依,蓝天白云、枕水民居白墙黛瓦、以及河道两侧大片各色花草都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闲鸟飞翔,“悠然水乡、农渔天堂”,江南水乡的如画剪影里涌动着勃勃生机,“一泓碧水映晨曦,乌篷归舟载斜阳”,若取一支翠竹紫箫吹奏或古典或现代的乐章,那才是惊艳了旧时光。
八景之六:秦淮古渡
吴大帝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后,大力发展经济,于赤乌八年(245)凿通“破岗渎”,太湖地区的物资可通过赤山湖进入秦淮河,经方山埭,运至建业。湖熟境内的河段遂为秦淮河最繁忙的水运航道。湖熟古镇自古以来就是南京通向句容、溧水、高淳、皖南等地的水陆要道,素称“金陵东南门户”,比肩接踵而来的商旅、墨客以及集镇南北居民来往,全靠渡船接送,沿河两岸自然形成众多渡口,这些渡口俨然成为湖熟经济繁华、文化汇聚的核心区域,一时人烟阜盛,热闹非常,湖熟镇因而被誉为“小南京”。史谨《梁台六咏·野渡横舟》云:“漠漠江流际碧天,烟村渔屋断堤连。孤舟尽日无人渡,长系芦花浅水边。”
传说,明末富商林顺捐银千两,在古镇最繁华的主渡口建成一座五孔苏式青石拱桥,名“灵顺桥”,桥南有一石门,横额书刻“秦淮古渡”四个大字。有诗赞曰:“秦淮古渡舟不停,往返来回人不惊。灵顺桥下长流水,又是贞观繁华景。”1937年12月,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寇战车前进,炸毁石桥。多年后,复修为钢梁木面桥,1975年改建为三跨大桥,现重建为中乘式肋拱桥。
上世纪四十年代,湖熟到南京的航道里每天有航船(夜行)、快船(日行)往返客运。1952年,湖熟运输社购置了一只20吨木船进行货运。1962年,江宁县交通部门和南京秦淮木船社组织过轮船和货运。后由于灵顺桥多次升级改造,陆路交通更加快速方便,水路渐渐停运,渡口皆废。如今,两侧河岸绿草如茵,我们只能在历史深处觅其动人的繁华:“秦淮渡口草如茵,昔日楼船化作尘。处处芳塍空野烧,依依杨柳断行人。河梁愁煞重来客,画舫沉埋六代春。惆怅故园锋镝后,谁从榛莽指迷津。”
八景之七:古城春色
从公元前200年前后到公元589年,除三国东吴统治时期约60年以外,湖熟镇一直是县级治所所在地。西汉初,以江乘县析置胡孰县,治所修筑有城垣。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并入江宁县,长达700多年的建县史至此终结,县城废弃。据唐后期《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古城犹在”。
“艳说汉时湖熟候,春光包覧古城头。清登闲亭青龙眺,采石造林利水流。”古时,每逢农闲季节、节庆假日,人们总爱登临城岗头,憩坐六角亭,北眺青龙山,峰峦屏列,远望是周围田畴片片,碧水汤汤,近处屋舍俨然,市肆繁华;如此美景,文人墨客豪情才思自然流露:“古城春色自然形,六角亭中我自吟。举目遥望田间色,麦绿菜黄草青青。”后遭战乱等原因,湖熟城垣毁坏崩坍不整,史谨《梁台六咏古城晓景》云:“草暗颓垣似断峰,孤村遥带夕阳舂。无边烟树重重合,多少人家紫翠中。”
抗战时期,古城门和六角亭被日寇炮火炸毁。古城门遗址位于今水北街,现仅存门外高十余米的城岗头。“纵横雉堞没芳尘,残垒依然故国滨。名胜无征前代史,往来有素百年春。长河淼淼开雄镇,王冢青青尽古人。汉碣唐碑销劫火,铜驼难觅旧荆榛。”
八景之八:孤灯夜照
湖熟自六朝以来,宗教盛行,有“三步两庙”之说。在镇西秦淮河南岸的西竹排巷尽头河堤边,原有座龙王庙,供奉龙王,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传,龙王庙始建于六朝,毁于太平天国时战火,同治年间重建,有东、西两进,由于庙门正对着灵顺桥中瓮,每天夜晚,庙内一盏长明灯就成了导航的灯标,指引着大量夜航船安全过桥,有诗云:“衰世频年闹水荒,万民虞敬拜龙王。一灯夜对桥中翁,河道渺茫有导航。”
旧时,倘若深夜站立桥上,远望孤灯夜照,近看渔火明灭,缥缈如梦,引人遐思。大桥的巍峨,庙宇的庄重,全被孤灯渔火所结,全然形成一个恢宏与微茫、凝重与温情的美丽整体,夜色中不知多少身影曾默默扶栏而立,籍着这微微亮光悟出人生的方向,有诗曰:“孤灯夜照南北岸,行人瞩目小桥巅。孤灯一盏心中亮,黑白人生知苦甜。”
湖熟古八景是旧时湖熟镇八个著名的景点,它们特色别具,情态各具,遥相呼应,彼此衬托,曾向世人展示过湖熟这个千年古镇的美丽与浪漫,是湖熟文化的产物,印证了湖熟的文明与繁华,是湖熟人珍视并为之自豪的景观。不管它们现状如何,都不会被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