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排行榜
(2008-12-18 17:07:19)
标签:
文化排行榜 |
黑子妈命我为她版面写的小文,是我眼里今年国产作品的“排行榜”。国产电影看得太少,见笑了。
我的排行榜
话剧:
《哈姆雷特1990》 剧作:[英]威廉·莎士比亚 导演:林兆华
此剧的剧本、舞台、表演方法几乎全部沿用1990年的演出版本,但今天依然是中国最具先锋性的作品。风格极简,无音乐,“角色置换”的表演方法令人错愕。濮存昕的表演炉火纯青。无论《哈姆雷特1990》对莎翁原作作多大程度的偏离,其精神主线的把握却是精准的,那就是哈姆雷特高度丰盈的精神内在性,与剧终“一切皆徒然”的死亡结局所暗示的宇宙虚空之间,所保持的强大张力。
《备忘录》 剧作: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德龄与慈禧》(香港) 剧作:何冀平
主流戏剧的光辉榜样。故事、台词、表演、舞美俱佳。雅俗共赏,历史观自由舒展。内地历史剧时兴歌颂皇帝,香港历史剧主张“驯化君主”。在德龄公主和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之间发生的,不仅是女人和女人、女人与男人的故事,更是西方观念与中国规矩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结尾慈禧于若有所悟中死去,暗寓着一个民族的自由与新生。
书:
木心:《巴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在喧嚣纷乱的当代语境中,木心的诗不避美,不避正,不避纯,不避高蹈,不避表达对畴昔文明的倾心和当代文明的评判,以明晰意象涵容哲学视界,以轻逸旋律演奏文字音乐。高贵精神如何与粗砺时代对话而不致破碎?木心的诗歌路径暗含无尽启示。
张大春:《聆听父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一位叙事魔法师以长篇小说笔法写就的家族史散文。作者的叙述同时饱含感怀与谑意,如同黛玉眼泪与猴子捣乱的奇妙混合。在敏捷的日常观察和历史想象中,语言和思维的智慧左右逢源,随扫随生。台湾张大春的书内地为何不能全盘引进?害我自宝岛归来时,行李超重。
濮存昕:《我知道光在哪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11月)
电影:
《长江七号》
童真之作。电影赋予小人物以宁静的尊严,给社会强势阶层的自大狂以有力的揶揄。坚韧羞涩的责任意识,源源不绝的快乐风趣,夸张狂放的想象力,是周星星创作的内驱力。那些拿他当玩闹、当垃圾、当纯娱乐片制造者的精英们搞错了,你们看到的,是一个巨人在屈身扮小丑呢。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这个尽人皆知的“好女孩爱上恶棍”的故事,在王朔原作那里还只是个水汪汪的感伤主义标本,到刘奋斗这里,它被提纯为一部“恶”的赞美诗和忏悔录,具有相当的哲学色彩。主人公王耀作为迷狂人性的化身,乃是中国艺术中第一个“自觉作恶者”形象。影片有概念化瑕疵和学步痕迹,但其探索人性“背面”的勇气与才华十分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