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奋斗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008-10-20 10:46:16)
标签: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没看过刘奋斗的《绿帽子》,但他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很够劲。这个尽人皆知的“好女孩爱上恶棍”的故事,在王朔原作那里只是个水汪汪的感伤主义标本,还游荡在我们的日常情感逻辑之内;到刘奋斗这里它得以升华——也就是说,男主人公坏得更彻底了,已经坏到了自觉的境界——由此它进入了更高级的哲学-艺术层面。因为它超越了人们的日常情感逻辑,不少观众深感被“雷”了。但我主张反过来想一想——也许更“雷”人的是光滑的日常情感逻辑本身。

影片的主题古老,因此难度很高——乃是关于“恶魔与天使的斗争”的。但叙述视点在恶魔这边,因此有很大优势去摆脱陈词滥调。

编剧导演是个狠角色,对于善恶心知肚明,但是对“恶”更怀抱科学家式的探究热情与宗教徒式的狂热信仰,所以他会塑造恶魔主人公王耀。和王朔笔下那个偶尔进行常规道德反省的温情浪子相反,廖凡饰演的王耀经常处于反向的高度紧张的道德自省中——这使他对天使女主角更加惨无人道,气急败坏。那是一种怎样的道德,怎样的反省呢?——他的最高道德即是“恶”,他的反省,即是时时巩固自己的恶,以抵抗白裙女天使对自己的侵蚀与改变。因此王耀这个角色,是中国的文学艺术中罕见的自觉作恶者。恶是他的天性,他的爱好,他的自由,他的信仰,他的创造力的原点。他并非那种可以追踪其社会根源的、令人同情的被迫作恶者,而是一个关于“恶”的本体论哲学家和躬行者,正如他对同为黑道的竞争对手说:“我和你不同。你做这事是为生活所迫,我是喜欢这一行。”喜欢这一行,是因为它对他具有不可知的吸引力,如同艺术家对自己尚未诞生的作品所持的好奇与期待:“这一点令我着迷:你不知道被敲诈者是个怎样的人,他会立即就范,还是舍命不舍财……”说到底,王耀是一种迷狂人性的化身,他以作恶为目的而非手段,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是自由和自足的,不会为任何异己之物所改变——谁想改变他,谁就要化为齑粉。

天使女主人公想要改变他,因此她化为了齑粉。但她化为齑粉的同时,也粉碎了他,粉碎了他的恶之梦想。由此,恶魔被天使所征服,影片结尾,这场归化表现得充满硬汉风格。

把女主人公丽川称为“天使”或许会有歧异,但我认为这很恰当。天使的本性与其说是善,不如说是爱。天使的爱之本性是与恶魔最为对立的一极,在影片里,祂变身为无力无辜的羔羊丽川。丽川后来被恶魔“改造”成卖淫女,但她以自杀完成了羔羊对“爱”的祭献。这里的“爱”非关爱情,亦非道德化的博爱,而是一种太初的洁净,童真的交付,不问缘由的给予。那种出自佛陀和耶稣基督之天性的东西。只有这种东西,才能超度恶及其信仰。

由此可知《海水火焰》不知比其上辈人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干净彻底到哪里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