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社会现实对话性
我们可以逐层分析他的对话性。先说最表层的“社会现实”对话性。这是过士行戏剧受到公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剧作家在当下语境中最难实现的一个方面。过士行的独得之秘在于,他掌握了“边缘”与“中心”的微妙平衡——他的戏剧人物及场景是极其边缘的,然而内涵所涉却触及到了公众关注的精神核心;所涉是公众关注的精神核心,然而观照方式和表达姿态却是自我边缘化的,即不采取黑白分明的“道德冲突”与“真理激辩”模式(就像阿瑟·米勒所做的那样),而是在是非不明的灰色地带进行“多重真理”的含混多义而又机锋迭出的立体呈现。
这种“边缘性”直观地体现在过士行对戏剧场景的安排上。与其开放的对话精神相应,他的场景永远都是“交往领域的世界”,即社会各色人等交流聚集的场所;然而这交往之地又与趋向中心的官方性的堂皇地带毫不沾边,而是自由散漫无法“收编”的民间场所,它带有拒绝升格、放浪不羁的粗俗气质:《鱼人》是在钓客云集的湖边,《鸟人》是在养鸟家云集的鸟市,《棋人》是在光棍棋人何云清的家里,这个家已不具备私人性质,完全成了棋迷们的对弈场;《坏话一条街》不消说是一条充斥着流言蜚语和刁钻顺口溜的平民街巷;《厕所》剑走偏锋,是在上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人出人进的公共厕所;《活着还是死去》则将“偏”推向极至,索性让各色人等来到火葬场悼念室接受死亡的拷问。
与场所的民间边缘性相匹配,人物也都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边缘地带:沉迷于个人嗜好的社会闲人(钓鱼能手,养鱼把式,退休将军,教授,经理,不得志的京剧演员,心理医生,鸟类学家,孤独的围棋国手),民谣搜集者,精神病人,胡同大爷大妈,厕所看管人,小偷,同性恋者,自由撰稿人,摇滚歌手,殡仪馆老板,魔术师,含冤而死的艾滋病感染者,壮志未酬的足球运动员,歌厅小姐……人物数量庞大,身份庞杂,居于聚光灯下的主人公最是位于社会“阴面”的冷僻角色,不但不承担主流价值观的象征功能,相反,其存在本身倒是对“阳面表述”的映照、质疑与反讽。然而过士行戏剧的人物覆盖面也有一个衍变的过程:在“闲人三部曲”里,是清一色的民间闲人,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由“超社会性问题”所导致;到了《坏话一条街》中,人物的民间色彩一如既往,然而多了一个异样的角色“神秘人”及其规训者“白大褂”,“神秘人”前半部分像是民间舆论的监视者,后半部分又现身为拼死维护文明遗产的先知,他与胡同居民的紧张关系实是超功利的“文明”与功利的“生存”之间的紧张,然而先知即是世人眼中的狂人,于是终归要被象征着日常秩序的“白大褂”拘拿而去;到《厕所》和《活着还是死去》中,主要人物仍是游荡于社会主流之外的边缘人,但是和“神秘人”色彩相近的人物在这两部戏中有了变异性的延续——那就是《厕所》里的“便衣”和《活着还是死去》里的“侦探”(“神秘人”的另一半变身为“侦探”的对立方“楚辞”),此二人色彩诡异,犹如阴沉天际的隐隐雷声,又似一部交响曲中的黑色音符,总是作为“中心意志”的象征代理人出现,每当民间世界发出摇撼了僵化秩序的旁逸斜出之音,他们的身影便会幽灵一般应声而至,成为“监控者”的谐谑化身——过士行戏剧的社会对话性因此一形象的诞生而增加了张力与深意。值得注意的是,监控者的幽灵最终都如“化身博士”一般隐遁而去——舆论警察“便衣”在市场经济的九十年代,成了出身于小偷的防盗门厂老板“佛爷”的跟班,始终代表义愤填膺的秩序真理的“侦探”直到剧终“白大褂”登场,才让我们知道他原是精神病院里逃出的病人。对“恐怖力量”进行这样的轻逸化处理,乃是创作主体对自由之敌的祛魅与戏谑(在其他作家的叙述中,“自由之敌”形象要么缺席,要么是将其巨灵化和恐怖化,两种情况都是严酷现实作用于创作主体所产生的内在精神恐惧的变形投射)。在《活着还是死去》的结尾,一副手铐从空中缓缓落下,与“侦探”的魅影渐相重叠,黑色的禁锢意象是作家对我们真实处境的冒犯性命名。
就这样,一群边缘人在边缘性的民间汇聚场所,以层出不穷的变幻样态触碰着现实社会的真实核心。这种触碰不是义正词严一本正经的,相反,它是亦庄亦谐和恶作剧的,它通过人物的爆炸性台词,将虚伪光鲜的现实地表炸得千疮百孔。
不妨现举一例。在《活着还是死去》里,第六场下半场是一群小姐追悼一个跳楼自杀的姐妹,变身为“化装师”的楚辞主持追悼仪式。在他准备赞美她们的“真实”之前,先询问一番众小姐在干这一行之前都是做什么的,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众小姐 (七嘴八舌)我学花样游泳的,我学音乐的,我学外语的,我学耕耘的……
小姐甲 什么耕耘,不就种地吗?
众小姐 是呀!种地的最不值钱,卖完粮食拿的都是白条,提这个干什么!
化装师 种地的就应该拿白条,因为我们从来提倡的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啦我们不要再纠缠细枝末节了。我要说的是你们才是最真实的。
小姐乙 我们这里有人二十六了老说二十一,有人得了性……
小姐甲 SHUT UP!
化装师 无伤大节。当我们去医院输血得了爱滋病的时候,当我们耕耘的是假种子的时候,当拦河大坝用了标号不够的水泥引起渗水的时候,当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用了劣质子弹打不响的时候,当高考题泄露的时候,当会计做假帐的时候,当处女都被定为嫖娼者的时候,当药都是假的的时候……什么还是真的?
众小姐 哎!什么还是,什么还是?
化装师 这个世界还有真的!那就是你们!你们是真的,你们的血是真的,你们的肉是真的,你们出卖的肉体是真的,你们的青春是真的!那是真正青春年华的肉体,那是学过美术、音乐、播音、花样游泳、外语,哦,还有耕耘等等本领的肉体。你们用自己的青春满足了大规模流动人口的生理需要,换回了无数良家妇女的人身不受侵犯。当房地产业,大中型企业给国家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时候,你们不要国家一分钱,百分之一百的空手套白狼……”
恶毒的嘲谑和悲悯的关切、尖刻的冷眼和炽热的襟怀、没心肝的爆笑和摧心肝的狂怒交融在一起,如同难以化合分解的灼人液体。过士行剧作就是以这样不拘形迹的方式,实现其艰难而酣畅的社会现实对话性的。“你说的一切与我们有关。”——这是其作品的公众“共享性”的基础。
我们可以逐层分析他的对话性。先说最表层的“社会现实”对话性。这是过士行戏剧受到公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剧作家在当下语境中最难实现的一个方面。过士行的独得之秘在于,他掌握了“边缘”与“中心”的微妙平衡——他的戏剧人物及场景是极其边缘的,然而内涵所涉却触及到了公众关注的精神核心;所涉是公众关注的精神核心,然而观照方式和表达姿态却是自我边缘化的,即不采取黑白分明的“道德冲突”与“真理激辩”模式(就像阿瑟·米勒所做的那样),而是在是非不明的灰色地带进行“多重真理”的含混多义而又机锋迭出的立体呈现。
这种“边缘性”直观地体现在过士行对戏剧场景的安排上。与其开放的对话精神相应,他的场景永远都是“交往领域的世界”,即社会各色人等交流聚集的场所;然而这交往之地又与趋向中心的官方性的堂皇地带毫不沾边,而是自由散漫无法“收编”的民间场所,它带有拒绝升格、放浪不羁的粗俗气质:《鱼人》是在钓客云集的湖边,《鸟人》是在养鸟家云集的鸟市,《棋人》是在光棍棋人何云清的家里,这个家已不具备私人性质,完全成了棋迷们的对弈场;《坏话一条街》不消说是一条充斥着流言蜚语和刁钻顺口溜的平民街巷;《厕所》剑走偏锋,是在上世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人出人进的公共厕所;《活着还是死去》则将“偏”推向极至,索性让各色人等来到火葬场悼念室接受死亡的拷问。
与场所的民间边缘性相匹配,人物也都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边缘地带:沉迷于个人嗜好的社会闲人(钓鱼能手,养鱼把式,退休将军,教授,经理,不得志的京剧演员,心理医生,鸟类学家,孤独的围棋国手),民谣搜集者,精神病人,胡同大爷大妈,厕所看管人,小偷,同性恋者,自由撰稿人,摇滚歌手,殡仪馆老板,魔术师,含冤而死的艾滋病感染者,壮志未酬的足球运动员,歌厅小姐……人物数量庞大,身份庞杂,居于聚光灯下的主人公最是位于社会“阴面”的冷僻角色,不但不承担主流价值观的象征功能,相反,其存在本身倒是对“阳面表述”的映照、质疑与反讽。然而过士行戏剧的人物覆盖面也有一个衍变的过程:在“闲人三部曲”里,是清一色的民间闲人,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由“超社会性问题”所导致;到了《坏话一条街》中,人物的民间色彩一如既往,然而多了一个异样的角色“神秘人”及其规训者“白大褂”,“神秘人”前半部分像是民间舆论的监视者,后半部分又现身为拼死维护文明遗产的先知,他与胡同居民的紧张关系实是超功利的“文明”与功利的“生存”之间的紧张,然而先知即是世人眼中的狂人,于是终归要被象征着日常秩序的“白大褂”拘拿而去;到《厕所》和《活着还是死去》中,主要人物仍是游荡于社会主流之外的边缘人,但是和“神秘人”色彩相近的人物在这两部戏中有了变异性的延续——那就是《厕所》里的“便衣”和《活着还是死去》里的“侦探”(“神秘人”的另一半变身为“侦探”的对立方“楚辞”),此二人色彩诡异,犹如阴沉天际的隐隐雷声,又似一部交响曲中的黑色音符,总是作为“中心意志”的象征代理人出现,每当民间世界发出摇撼了僵化秩序的旁逸斜出之音,他们的身影便会幽灵一般应声而至,成为“监控者”的谐谑化身——过士行戏剧的社会对话性因此一形象的诞生而增加了张力与深意。值得注意的是,监控者的幽灵最终都如“化身博士”一般隐遁而去——舆论警察“便衣”在市场经济的九十年代,成了出身于小偷的防盗门厂老板“佛爷”的跟班,始终代表义愤填膺的秩序真理的“侦探”直到剧终“白大褂”登场,才让我们知道他原是精神病院里逃出的病人。对“恐怖力量”进行这样的轻逸化处理,乃是创作主体对自由之敌的祛魅与戏谑(在其他作家的叙述中,“自由之敌”形象要么缺席,要么是将其巨灵化和恐怖化,两种情况都是严酷现实作用于创作主体所产生的内在精神恐惧的变形投射)。在《活着还是死去》的结尾,一副手铐从空中缓缓落下,与“侦探”的魅影渐相重叠,黑色的禁锢意象是作家对我们真实处境的冒犯性命名。
就这样,一群边缘人在边缘性的民间汇聚场所,以层出不穷的变幻样态触碰着现实社会的真实核心。这种触碰不是义正词严一本正经的,相反,它是亦庄亦谐和恶作剧的,它通过人物的爆炸性台词,将虚伪光鲜的现实地表炸得千疮百孔。
不妨现举一例。在《活着还是死去》里,第六场下半场是一群小姐追悼一个跳楼自杀的姐妹,变身为“化装师”的楚辞主持追悼仪式。在他准备赞美她们的“真实”之前,先询问一番众小姐在干这一行之前都是做什么的,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众小姐
小姐甲
众小姐
化装师
小姐乙
小姐甲
化装师
众小姐
化装师
恶毒的嘲谑和悲悯的关切、尖刻的冷眼和炽热的襟怀、没心肝的爆笑和摧心肝的狂怒交融在一起,如同难以化合分解的灼人液体。过士行剧作就是以这样不拘形迹的方式,实现其艰难而酣畅的社会现实对话性的。“你说的一切与我们有关。”——这是其作品的公众“共享性”的基础。
前一篇:由卡尔维诺说博尔赫斯想到的
后一篇:悖谬世界的怪诞对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