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授,有时间,你到我们学校给我们做报告吧,您讲得太好了,可惜我不是校长,我只是一个教研员!”四川的一位老师讲。
去年我有机会参加了一个培训班,是关于养成教育的。听得热血沸腾——做教育,可找到真正的方法了。可是位卑言轻。林先生听了,微微一笑。“只渡有缘人。从当下做起。就会有收获。只要心中有爱。”
回来之后,就关注林格先生的有关思想。只要看到和自己的工作、思想有关的,就做笔记,记下来,好好揣摩。
林格先生的微博,我天天看,如同天天和智者交流,启迪心灵,涤荡心灵。
“德育的出路,先从物质上的改变,进而逐步引起精神上的改变,这符合人性之特征,而反之直接要求精神提高,就会变成假大空式的说教,大道理,中国几千年来德育的弊病就在此。而选择从物质到精神,由表及里,对美的不断感受,阶梯发展,人往高处走,沿着阶梯走。”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融解到一个物质里面,物质也就有了生命,这个你赋予了生命的物质与你就开始了生命之间的呼应、对话,反过来滋养了你的精神。即如对着一盆花微笑,和一只小狗说话,和一匹马凝神相对,佩戴一块玉,把玩一套书,收藏一套家具……他们就有了人性”
“能感觉到,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在拐弯,我们也是“侧”着身子的,以免失去重心脱轨于整个社会。也许很快就拐过去了,也许还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安全地、平稳地生活,才有资格说,我们已经好了。你感觉到了么?”
“好妈妈的三大标准之3:温度。构筑家庭文化之温度,藏书万卷,并和父亲一起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孩子是熏出来的;说有温度的话,做有温度的饭,以精神能量滋养孩子的心灵。”
“只要不触及孩子的内在自尊,我们的大多数有意识的“教育”,无论对与错,不必过分担心,都是不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迹的。因为,当我们教育孩子的企图心开始发生的时候,教育已经失去了意义,孩子仍然在会自己的方式注意或者体验自己的世界,不会轻易被你的“教育”所影响。”
“圣贤书是要读的,深入地读,可以让内心建立秩序,但只读圣贤书,丝毫不读禁书、杂书、诗词小说,人很难通透,也很难开窍,很快就成为了婆婆妈妈的“学究””
“在所有的传统中,最为强大的是孔夫子的“礼”,比如我们办事时都要送礼,且越“重礼”就越能办成事,与腐败无关。再比如我们认为“和”很重要,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之间的“和”,主要是用“礼”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合适距离而“致中和””
。。。。。
很多很多,每天读读,感觉自己也头脑清楚一点儿,到底怎么做教育,做人。
佩服林格先生作为一官员一学者,每年都要到最基层,去了解老师们的教,学生们的学。他是用脚做学问的人。真知来自于实践。
“走了好多的路,腾冲、保山、盈江、芒市、梁河、瑞丽、昆明、南宁、揭阳、普宁,一路都是教育,阳光撒满了整个春天。”
他大力提倡做有温度的教育。“养鱼养水,养树养根”。没有心,“教育是没有用的”。
“孔子、陶行知之后,中国没有教育家”。他如是说。
有很多的教育学者,唯林格的先生的思想最为喜爱。可望、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