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格小杂感(148):书房里应当藏什么书?

(2012-11-22 10:12:11)
标签:

家庭教育

林格

藏书

教育价值观

教育

 
    1、如何做学问?
    我喜欢这幅字,是刘海粟先生所作“闳约深美”。“闳”就是知识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的选择,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深”就是钻研精神;“美”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
    这里隐含了学问之四阶。“闳”最费时间,就像蜜蜂采蜜,虽然芳香醉人,但辛苦寸心知。“约”最难,仅是博采而不去粗存精,就会变成两脚书橱,知识就变成了人生的负担,因此需要“约”,也就是提炼,提炼是一种能力,是高度的概括能力。再就是“深”,抓住关键问题不断深化,也就是钻进去,进入一般人无法抵达的深处,深化的基本方法应当是“突破”,找到突破口坚持钻研,渐入佳境。最后就是“美”,是一种体系的美感,换言之,就是自成体系。
    林格小杂感(148):书房里应当藏什么书?
   
        2、沟通不是技术,是放下自我,是道。
    有网友问,怎样和孩子沟通?我的肤浅认识是,掌握三门功课即可:一是“学会倾听”,很多时候只需要倾听即可;二是“学会闭着嘴说话”,不用嘴,用心;三是“学会向孩子学习”。而走进孩子的内心的秘密是“换位”、“示弱”、“说有温度的话”。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我还是赞同唐曾磊老师的研究和实践,他建立了一个沟通的系统,以不变应万变。在教育上,沟通的学问占了50%以上的份量。
 
 
 
    林格小杂感(148):书房里应当藏什么书?
    家有藏书始富贵之:签名钤印本《汪曾祺全集》,该书很难找到,汪曾祺是当代四位“好玩的文人”之一,读汪曾祺,可以觉醒人生的真趣。
    3、书房里应当藏什么书?
    书香门第,主要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书房。
    书房,是最为典雅的一个名词,说出这个词语,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个书香人家。书香是与铜臭相对待的。林语堂先生说,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书房的用途是庋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是心灵的栖居地,也是家庭教育的文化圣殿。
    那么,书房里应当藏有哪几种书?
    这个问题各有观点,我比较倾向于这三种分类:
    第一种是拿来供奉的。书不一定都是拿来读的,只要书具备珍藏价值,真、精、稀、新,无论线装,还是精装,无论是铅印,还是雕版,这类书才能充满书香,当然也是让人心静的心灵尤物。这一类书,主要是用来把玩、供奉、收藏的,其实这是对文化的一种敬畏。让人进屋一看,满目书香扑面,令人肃然起敬。很多人反对我所说的这种“供奉”,我倒觉着可以宽容一点,摆个书柜总比摆个酒柜麻将台要好,书香总比酒气肉气铜钱气要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书主要是旧书、古书,旧书的魅力是如此无限,披挂风尘、颜色泛黄的旧书几乎是一种“文物”,不仅宜鉴赏、研读、做学问,其独具的历史沧桑感更可匡正和反动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浅识浮情。
    第二种是拿来读的。人一生中是要读一些书的。除了自己的专业书以外,拿来读的一般也可以分成兴趣专题,举一个例子吧,我长期以来,喜欢读名家的日记,日记比传记要好玩,因此我收集了大量的名人日记,王元化、鲁迅、冯玉祥、阎锡山、翁同龢、吴宓、王闿运等,下午的时候,一杯茶,一根烟,一本日记,消磨的是时间,进入的是他们的心灵深处。
    第三种是拿来品的。正如作家陈实所说,品书,如煲汤,慢慢煲,煲出精华;如熏艾,慢慢熏,熏除疾痛;如吃茶,细细品,品出甘甜;如尝新谷,细细咀嚼,嚼出米香。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这种样子。书能够读到“品”的境界,那就是享受了。古人说学养学养,以学为养,养生养神养心。拿来品的书不是很多,一般都是自己偏好的经典,比如我书房中,除了我心爱的线装古籍善本,另外还有一些很耐看的书,内外之美兼修统一,比如《沈从文文集》(港版)、《汪曾祺全集》、刘再复的《走向人生深处》、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美国版)、黑格尔的《小逻辑》、英文版《莎士比亚全集》等,都是用来品的。
     
   林格小杂感(148):书房里应当藏什么书?
   图注:传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大概是这种惊艳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