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制是一种美德。
电影《一九四二》,经过了这十多年的酝酿,终于出炉了。导演冯小刚说,以前可能觉得拍得越黑暗就越深刻,但现在他觉得,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节制。
文艺作品如此,而对于所有事情来说,节制都是一种宽广与智慧,比如权力。可是节制很难,难在“执著于自我”,难在“欲望”,而这些都是难以“放下”的。节制并非极限克制,而是泰然自若的一种习惯,是人格成熟的标志。

养成教育之我的书房小景:含苞待放的兰花“宋梅”,该品种源自绍兴,极为细致、小巧,花朵如梅。
2、人的发展问题。
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生命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实践体系的核心问题。人的发展如何定位?如何设立目标?如何形成稳定可靠的方法论?如何设立内容?如何评价?这将影响未来中国教育30年,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各级设计者、管理者、实践者应当深入思考。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假设是总体目标,那么这个目标的实现,恰恰是需要从孩子抓起的,因此,“让孩子们成长得好一些”,可以说是对人的发展问题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这是“势”之所在,那么,将来的教育改革,就有必要利用这个“势”,从而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质性地再推进一步。
3、未来什么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未来十五年,当人们吃饱了、穿暖了,也渐渐会从“比房”、“比车”的一窝蜂中走出来,开始寻找精神食粮,比如古代艺术品、藏书、和田玉、名家字画等等,这时,对人们来说这成为最重要的东西。而到那个时候,精神食粮将会变成另外一种刚性需求。而香港、日本、台湾甚至美国都曾走过一段路,我们的现在,正是他们的六七十年代。
所有精神食粮都一个共性,那就是“文化”这个词的“文”。人类生活中,万事万物都必须有“文”的渗透,才能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享受到人生的价值。可以说,人类从原始蛮荒社会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每一个进步都应该归功于“文化”的结果。人在艺术品中,继续文化,这几乎是人类的宿命。

家有藏书始富贵之:清代木刻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名家递传,一函六册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