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小杂感(3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标签:
教育 |
林格/文
一、人心
我的工作原则有五个:一是在杂乱中找到简洁与关键;二是在不协调中找到配套与和谐;三是分清阶段性,并由此制定操作的程序与步骤;四是在困难中找到突破口;五是归零,回到原点提升自己的高度。这些,化用综合于六位大师:黑格尔、福柯、爱因斯坦、奥修、华罗庚、钱学森。他们是我的方法论老师。
三、自我
所谓自我,是相信自己、反复肯定之后的对自己的总体概括。但自我也很容易走向极端,因此,除了反复肯定自己,更需要不断控制自己、超越自己、发现自己、创造自己。这是青少年自我教育的五个阶梯。
四、商量
汉语中最好的词语是:商量——没有什么不可以商量的。
比如有一个孩子问我,如果家长反对我上网怎么办?我给他的建议是,转变父母的观念,需要与父母商量,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把电脑搬到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玩,比如客厅,让他们相信你。第二步,主动规定自己每天上网的时间。第三步,和父母一起分享网上的好东西,甚至帮助通过网络父母解决他们的困难。通过这三步,问题就好办了。
五、生命发展形态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全世界,很多国家把想象力当做国策,其重要性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因而在自然科学的理论与创造方面他们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但单凭想象力并不能让国民幸福,特别是当前我们更需要内在精神性的重建。个人比较倾向于大力倡导将创造性与精神性融为一体的美育。
正如克里希那莫提所言,人的一生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但,人是很难认识你自己的,因此,人人都要有知己,知己如镜。
八、寻找自我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的时候,就是他拥有自我的时候。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孤独的时候,就是他超越自我的时候。
九、教育之道
我怎样读书?一是无所为。就是读书没有功利目的;二是情感参与。如果读一本书情感没有参与进去,这个阅读就会令人精疲力竭,有情感参与,这本书就是适合我的、亲切的、可爱的。三是手不释卷的习惯。手里不拿书不舒服的习惯,如抽烟一样,孜孜不倦也。
十一、生命课堂
教学就是处理好人的生命与知识的关系。人的生命与知识的关系无非是这样五对:情感—让人与知识之间关系变得亲切;觉悟—让人与知识的关系灵动(活化知识、培养能力);活动—让人与知识的关系变得系统(知识树);实践—让人与知识的关系变得稳定(验证);考试—让人与知识的关系变得现实。更加重要的是,这五对关系的顺序不能错,错了,就有可能是应试教育。
十二、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教育者如何不断感悟自己、反思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修炼、提升自己的教育状态和水平,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线索。在实践中,我的原则是,我无法教会教师什么,无非做一件事情,就是发现教师身上本来就有、只是被世俗尘埃蒙蔽了的“钻石”,并加以强调,最后实现教师自己去发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