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教育思想批评(第109篇):追求美好的教育状态

标签: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宋体世界因你而不同惩罚教育 |
向阳小学:张吴琴
我是一名年轻的教育者,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与《教育是没有用的》两者之间,我断然地选择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许是被作者这一声如雷般的呐喊所吸引了,或许是迫切想知道这一声呐喊所包含的深义、所蕴含的做法,更许是这一声呐喊颠覆了现行的教育观念。
闻着这一声呐喊,我脑中闪现了另一番景象:一群特立独行的猪。我思索着林格老师的这一声呐喊是否也特立独行呢?难道他反其道而行之,大肆地批评着现行的教育观念?疑惑之下翻开书来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揭开层层真面目,为作者的深思熟虑所感,有两点感受与各位分享:
l
书中这样说到:在教育的十八般武艺中,惩罚也是很必要的。因为人的发展是艰苦的,是“先痛苦然后快乐”式的不断自我更新。我为林格老师的这一观点拍手叫好,曾经还觉得现在的孩子还真是娇贵,说不得更打不得。现在可好有学者提出了这样鲜明的观点,我们对孩子们采取的处罚可以有理可依了。但是其实不然,这里所谓的惩罚可不是打骂,也是,否则教育不是退回到了野蛮的不讲理的时代。因此,林格老师又明确的道明:这里所说的惩罚不是教条,更不是单纯的打骂,而是以民主为内核精神的自我惩罚。
回想自己短暂的几年教师生涯,细细地思索曾经的做法中有没有不太合理的处罚方式。打骂定不是我所能做的,那么除此以外呢?想必偶尔几次特殊的回家作业布置应该是我所能想到的与我现在所讲相匹配的点了。只不过,在林格老师的道明之下,自觉得这也应该是学生们对自己所为的一种自我惩罚了。告诉孩子们,今天回家作业你抄写几遍,不是老师来给你们决定的,我只给你们定一个规则,能达到的同学少写一点,达不到的同学那就自我处罚多写一点,决定权完全在同学们自己的手中。这样的话语学生们可都听到心里去了,学生们都不愿多写一遍,所以之前老师要求完成的目标他们会去认认真真地完成达到,只为了回家作业少写一点。其实,如果学生们去认真地写了,我觉得多写一遍的效果未必好,关键是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想想这样的方式,作为学生的他们在老师的民主规则之下,即便是多写作业的同学也会写得心甘情愿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给自己赚得的回家作业。
l
正如这种偶尔的特殊回家作业布置,学生们特愿意听到这样的奖励与惩罚皆有的话。高年段的大孩子们也知道老师一言既出,是奖励还是惩罚我自己决定。往往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某一规定作业时,我会告诉学生们:为了今天更多的同学得到奖励而非惩罚,老师现在决定给你们作出一点点提醒。老师想让我们更多的人获得奖励,这样的提醒谁会不愿多听一句呢?而我所给学生们真正的提醒要点往往会有一些个别孩子会帮助我脱口而出。我给他们的提醒搭建一个框架,将那些在学生们听来觉得唠叨而不愿多听的提醒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们心甘情愿来接受。
读了林格老师的书我知道了这就叫“把话说到孩子们心里去”。现代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学生们觉得唠叨。有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某人对另一人持有意见,总在其背后说坏话。众人为其不公,那人问道:“送出去的礼物他人不收,这份礼物应当归谁所有?”答案自不必多想,当然仍归送出礼物的人所有。“那么,我不接受他的坏话,这些坏话又归谁所有呢?”众人皆舒心地开怀一笑。小故事蕴含大道理,按此推理,我们的唠叨之言孩子们听不进去,自是白说了。都知道这些唠叨话都是好话,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书中又说: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可见,教育工作者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随意不代表泛滥,化唠叨为精简,再加上教师良好的课堂状态,让学生更乐意接受老师的建议。但是,随意更是一种高深的修炼。
教师有着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学生们乐意接受老师的知识、建议与提醒,学生学在状态,这是我想象中比较理想的一种教育状态。书中也说:“教育是一种灵动的气韵。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静心情,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放下自己的权威、尊严,不必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我们只是在年龄上比学生强而已。除此以外,都是平等的个体。
所以我们需要静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绪。林格老师告诉我们: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我想这是通过本书我所知道的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的教育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