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个性化教育最根本的指标
(2009-12-23 23:26:26)
标签:
男孩《老人与海》渔夫超常儿童海明威教育 |
今天用半天的时间读完了孙云晓老师和两位年轻的教育专家李文道博士、赵霞博士的《拯救男孩》(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版),甚为震撼。这是我国第一本深刻、理性揭示男孩教育规律的力著。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可低估。该书从性别差异角度揭示了男孩教育的危机,而“男孩教育的危机其实正是中国教育的危机”(朱永新语),更加重要的是,为孩子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一个我们以往可能熟视无睹却是惊世骇俗的角度——性别。
书中提出这样一些重要问题:
为什么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出现男生落后于女生的倾向?
为什么厌学、网瘾、暴力等问题行为总是男孩的比例居高不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早已经让父母们恐慌不已。2009年8月,重庆、济南等地出现了剖腹产的高峰,因为“年满6岁才能入小学”的年龄限制,急煞了那些在9月甚至10月临产的孕妇——为了让孩子不超龄读书,妈妈们争先恐后赶在8月剖腹产。据一项网上调查发现,75%的网民赞成孩子在6岁前入学。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这是一个可怕的民意。他呼吁,除极个别超常儿童外,父母们千万不要让男孩子在6岁前入学。孙云晓老师在该书序言中说:“我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想让孩子尽可能早入学,想尽一切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这对于男孩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结果很可能成为酿成摧残男孩的悲剧。”
该书通过详实而科学研究得出结论,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仍落后于女孩。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或迟钝,这可能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在这本书中,深刻揭示了男孩危机的三大主因:如应试教育对男孩更不利;父教缺失与母亲溺爱导致男孩阳刚不足;流行文化特别是选秀文化盛行对男孩性别形成具有消极影响。该书明确提出了造就新时代男子汉的目标,即培养五个极端重要的品质——1R(责任心)4Q(智商、体商、情商和逆商),并为此设计了四个具体对策: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接受男孩更脆弱的事实、耐心等待暂时落后的男孩、学会欣赏与女孩不一样的男孩;二是父亲要成为男孩的榜样和引路人;三是母亲要勇于“放养”男孩;四是学校和家庭要因性施教。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话: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垮他。
我认为,这句话应当是打造男性强健人格的总纲领。
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只要提起这句掷地有声充满硬汉色彩的话语,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位老渔夫在海上孤独一人和鲨鱼搏斗的感人故事,也会想起这故事的创作者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这部篇幅并不算长的文学作品,既可以说是海明威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作品。1954年,当瑞曲文学院决定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海明威时,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授奖词中这样评价这部作品:《老人与海》讲一个年迈的古巴渔夫在大西洋里和一条大鱼搏斗,给人以难忘的印象。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
这难道不是男孩教育的精神要领么?
愿天下男孩父母和老师都来读《拯救男孩》,愿天下男孩都来读《老人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