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杂感(四)
标签:
杂谈 |
教书匠与教育家
去深圳出差时,经过大芬油画村,顺便去看了看那里的丰富的油画作品,抽象的,风景的,人体的,古典的……应有具有。让我惊奇的是,这些几乎可以乱真的很多作品均来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画工之手。这里的每幅作品的价格是几百元到几千元,而我们知道,目前艺术市场上,一位不甚知名的艺术家,一幅油画作品至少需要上万元,乃至几万元。
我的问题是,具有娴熟而精湛的画画技术的画匠,为什么永远也成不了伟大的艺术家?这些作品缺少的是什么?
大概是缺少“魂”吧!因为,有技术未必是艺术,即使熟能生巧,也未必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正如有知识未必有文化一样,有多少人拥有极为丰富的知识,谈起话来满嘴都是“概念”与“逻辑”,却分明只是在在“掉书袋”,而不能成为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人。
在教育领域里,一个人即使拥有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熟练的教学技巧,如果没有“魂”,没有一种精神高度,没有一种通透、系统的状态,没有把“知识”揉碎了重新排列组合转化为“文化”的能力,永远都是一名教书匠,而成不了教育家。
格
人生如果没有格局,就会慌乱、迷茫、不知所措,满脑子的抱怨、苦衷,所谓“无处话凄凉”。
而人生如果有了格局,即使当前在街头讨饭吃,也是充满着激情与真诚,每天有计划,保持一颗积极上进之心,暗暗下工夫,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
古人告诫我们,“知止而后能静”,这里的“止”就是格局。那么怎么来建立自己的格局呢?
我的理解是,一般来说:
首先,可以设立的自己的目标。主要是要细化为短期目标(三个月,明确的具体的,细化到数字的),中期目标(1-3年),长期目标(3年以上,直到更远);
其次,优化自己的思考模式。以自信为核心,优化自己稳定的思考问题的固定模式,并且不断优化、简练。比如我通常有一种思考模式,是“不易”+“简易”+“变易”,即:守住“不易”的,比如传统文化与经验;通过洞察事物规律,抓住“关键”,“简易”之;最后求变通,求创新,实现“变易”。
第三,每天有感悟,每天有反思。参与自己的情感与意志,把“感悟成功,反思失败”并每天记录下来,变成自己的一个人生核心习惯。这可能是生成智慧的不二法门呢。
第四,不断提升自己的灵魂品质。做一个高贵的人,在于不断丰富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灵魂品质。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一定不是占有物质的数量,更不是社会地位,而是人的灵魂世界的高洁与单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