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格
林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37,564
  • 关注人气:5,3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的前言

(2009-04-20 20:07:39)
标签:

林格

养成教育

北京

教育

教育实验

教育事业

杂谈

按语:本人最新习作《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甫出版之际,已经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批评。我真诚地欢迎基于问题探讨的一切批评,因为批评必然能引动更多人来关注教育内涵的变革与思考。而关于其中观点,其实也并非都是真理,抛砖引玉而已。
《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的前言

         无用方为大用,矫枉必须过正

  ——《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前言
 

  林格/文



  很多人认为,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基础教育实际上没有改革的空间,所以“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于是陷进了一片迷茫甚至绝望之中。

  很显然,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希望建立在教育体制变革上,或者具体的教学方法创新上,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而灵。这里的“一”,就是教育之根,具体而言,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寻求教育之根。当前教育的出路在于——回归到教育纯真,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包括进一步反思——教育是什么?
  伟大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的,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化,其实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强大期望。这些目标,原本应该由孩子去规划,但是现在教育者更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了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幅图景,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和孩子天性的劫持。
  换一个角度上说,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但我们将更加深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教育没有“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呢?这是这本书要集中探讨的内容。
  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印度哲学家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造成教育青少年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就孩子的其本性而言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因此,真正的教育在于“于无声处响惊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而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夸大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能,不所不至的,认为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娴熟的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
  我从来就认为,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在我的所有演讲中,我都是尽量回避谈论教育技术的,因为,我深知每个父母和教师身上百药齐全,只要给予大家以“道”的提示与点拨,大家一定创造出无限精彩的教育技术,创造出适合自己孩子的生动的教育策略,争取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在波澜壮阔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事业中,我自认为只是一名学生,最多算是一名比较勤奋的学生。回想起过去十年的时间,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坚持用脚做学问,探究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
  我踏遍了将近1000个县,走进了1200所学校,拜访了400位中国教育家。如果说对于教育能有一些感悟,是无数多富有责任感的校长、老师、家长以及以柳斌、郭思乐、孙云晓、程鸿勋、杜和戎等为代表的当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无私地帮助了我、点拨了我,他们是我的恩师。
  当我把“教育是没有用的”这句话当作一个命题来阐述的时候,内心是忐忑的,我想可能会有很多我所尊敬的师长们批评我“没良心”。但我想,回归到教育的根上来,为中国教育进步寻找突破口,个人得失并不那么重要。经过将近10年时间的实验和探索,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改变中国教育的突破口,那就是——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念实践体系。
  我们的很多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的校长均认为,新时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先进、系统、有效、通透的办学理念,其中有很多影响比较大的观点,比如“关心一切孩子”、“高度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教师惟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激活课堂活力”、“给孩子一个成功的阶梯”、“一切教育都将归结到习惯的培养上来”等等。
  一位老师这样写道:
  “尽管,你是静静的,我的脑海却时时呈现你抑扬顿挫的演说,语重心长的教诲。
  “你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教育的冗重,而是从心出发,用爱去融化,‘润物细无声’,让教育者轻松的施教,让孩子轻松地被教育。
  “教育不再是单一,笼统,教条,墨守成规的,而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是人性化的,是活生生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尽管,你是静静的,却有着千军万马的力量!指引着教育的方向!
  “我喜欢你是静静的,在花丛中,在草地上静静地微笑,能感觉到你真实的存在,尽管,你说自己是自说自话,但分明是如此热闹的互动,无数人已经为你触动——教育者,孩子,家长,男人,女人,仁者,智者……尽管你是静静的。”
  这段话鼓励了我,同时也鞭策了我静下心来继续前行。我尤其喜欢“静静的”这个词,我认为中国教育的希望,就在于依靠一种静静的精神力量,自下而上进行一种改变与推动,就像水一样,浸润万物而无言,静静流畅而涤尽污秽烦扰,以一种低调的旋律,把自己放到“无用”的人生位置上,最终实现“无用为大用”。
  另外,我想说明的是,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其主要内容是结合我个人的观察融汇而成的基本教育信念,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图书策划人方希的智慧支持。
  人类到目前为止的各种思想理论,实际上分两种,一种是理论本身,一种是如何实践某一理论的理论。比如说诚实做人是一个理论,要使这一理论变成现实,就必须有一套怎样使人诚实的理论,否则人们很可能会陷入美妙的空谈,人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后一种理论的探索与丰富。我更中意于后者理论的探索,而理论的探索应当分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学习并正确理解别人的思想,二是评价和超越别人的思想。三是建立自己的系统化信念。本书参考并引用了诸多优秀教育家的观点以及大量一线教师、家长的教育案例,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对于其中的故事、道理,很多读者会说,我也知道,那么,我也许会感到失望,因为在这些观念和故事之中,其实隐含了我已经系统化了的教育思想体系。
   最后,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本书中提到的“教育者”是指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和家长,也就是说,这本书主要是写给以上读者的。愿意与大家一同来品味教育、反思教育、探索教育,一起创造属于教育者的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