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对待身体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2008-12-26 16:38:24)
标签:
教育育儿天性爱因斯坦杂谈 |
中里巴人说,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身体是自己的,犹如孩子是自己的一样,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我们往往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
我们却往往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这无异是一种疯狂的自相残杀。当淘气的孩子被打折了一条腿,他还会坐在轮椅上大声哭嚎,惹得你还想揍他,可他已经残疾了。
从教育角度上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很多时候,不听话、叛逆、顶撞,其实就像我们的身体偶尔小恙。身体就是孩子,孩子就是身体,但很多人想得到但难以做到。
不能善待孩子,是否可以等同于“自虐狂”,控制孩子的自然、自由生长,压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否可以等同于古代用裹脚布捆住自己的脚导致身体重要部位——脚的异变与畸形。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有人问我什么是真爱,我现在可以明确地告诉他,真爱,就像对待自己身体的爱。
因此,身体本体的存在与孩子天性的存在是一致的。
善待、遵循孩子的天性——是教育走出迷途的必然选择。
培根说过:“天性常常是隐而不露的。一个人的天性不长成药草,就长成莠草;所以应当及时灌溉前者而芟除后者。”
什么是天性?天性就是孩子身上凸现出的先天禀赋。天性既有从父母身上继承的遗传品质,也有蕴藏在孩子身上的特殊天份,潜伏在孩子灵魂深处的特有品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叶子。孩子的天性也如同这位哲人形容的一样,既有孩子之间的相同之处,也存在个体身上的千差万别。
教育者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寻找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让我们看看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
爱因斯坦生下来除了他的头颅比正常的婴儿大之外,其他方面和正常的婴儿一样。只是语言发音比正常的婴儿要晚一些,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是母亲用美妙的音乐把孩子带入充满梦幻般想象力的艺术殿堂,在优美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中,小小的爱因斯坦忘掉了一切,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
爱因斯坦的父亲最能理解儿子,他知道儿子在想什么,儿子想要做什么。就在小爱因斯坦厌倦课堂老师的说教,对数学和物理发生浓厚兴趣的时候,父亲把一颗指南针放到儿子的手上,从此,这颗指南针为爱因斯坦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父亲和母亲不但把各自的优秀品质传承给爱因斯坦,而且还把潜伏在爱因斯坦灵魂深处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象培育一棵幼小的秧苗那样,为它提供充足的土壤、阳光、空气和雨露,为它创造成长的环境和空间,爱因斯坦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下,如饥似渴地汲取数学和物理学丰富的营养知识,这时,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转移到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方面上。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就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这是一种罕见的、人类独特具有的最优秀的创造思维的品质,可是这个拥有纯真的天性,充满创造思维的科学奇才,所遭到的境遇却是:因为怀疑牛顿的经典力学,而被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疯子;在课堂上提出希奇古怪的问题,常常让教授尴尬的无法回答而当众出丑,对相对论的数学运算和理论求证,让爱因斯坦无法在课堂上认真上课,他是学校的差等生,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尽管大学里的学术权威对他异想天开的荒诞想法,感到匪夷所思,进而横加指责,无情地摧残。但是爱因斯坦的思想早已深入浩瀚无际的宇宙空间,去探索研究运动天体的引力是如何使光线发生弯曲的物理问题。既运动天体以光的速度运动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年轻的爱因斯坦借助数学、物理学工具,在人们的嘲笑和讽刺之中,写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开创理论物理的新纪元。
从爱因斯坦曾是一个笨孩子、学习成绩糟糕的差等生,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启发。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注重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留意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和天赋要为孩子创造条件,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特长和天赋。
第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三,为孩子树立坚强的信心,当别人认为孩子蠢笨、想法古怪的时候,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发挥才能和创造力的勇气和力量,为孩子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坚持鼓励和表扬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要限制孩子的想法和主动性,加强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鼓励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即使孩子的想法离奇古怪、错误百出甚至幼稚可笑,也要耐心纠正,给予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