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攻克世界教育史上的癌症?
国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 程鸿勋 林 格/执笔
厌学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癌症,如何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难题,我们的宗旨是:家长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
我们知道,对学习内容或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叫做学习兴趣。
兴趣甚至是人生的“方向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兴趣和学习兴趣基本上是一回事。
古今中外,由于对某种事物有浓厚兴趣而成为专门家、科学家、伟大的人的事例太多了。
历史上,有个专偷尸体的人的故事。1536年的一天,在比利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绞刑架上的尸体被盗了。在比利时法律上明文规定,盗尸是要被处以绞刑的。正当警方四处通缉盗尸犯的时候,一个人正藏在秘密的地窖里专心致志地解剖“偷”来的头颅呢!
这个偷尸体的人,叫维萨里,后来,他多次偷尸体进行解剖,他不知与尸体打了多少年的交道,最后终于写成了一部惊世著作《人体的构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确认识人体结构的科学家。
什么是学习兴趣呢?学习兴趣就是孩子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力求参与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的一种内在动力。
兴趣的源泉是人的伟大的天性——好奇心,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带有感情色彩地积极地去探究某种事物和活动,人们才会产生揭示自然和人类奥秘的强烈欲望,才有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可见,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
人内在趋向什么,选择什么,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可见,兴趣是人生命活力的主要表现。
有的人面对纷纭复杂的大干世界,面对浩翰无垠的知识海洋,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甚至心情冷漠,我们说他缺少兴趣,不如说他缺少生命力。
兴趣使人爱学习,会学习,成就大业
兴趣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乃至成长、成功、成材等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今天,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孩子一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活动,态度就积极,心情就愉快,思维就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孩子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可见,兴趣是一种动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的重要的动力。它既有“引起”的动力作用,又有“维持”的动力作用。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会听到人们用下列词汇去表述由于有了强烈兴趣而达到的境界:“积极主动”、“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持之以恒”、“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等等。
兴趣是有感情色彩倾向的。当人处于上述状态时,可想而知,人付出了多大的热情。这种状态就是对人付出热情的最大回报。人在这种状态里的宝贵体验对人的最直接作用,就是调动人有更大的积极性,对学习来说,就会使人更加热爱学习。
这种状态也会把兴趣提升为乐趣。当充满乐趣地从事学习时,环境多么困难艰苦,他都感到快乐,甚至感到无比的快乐。
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乐趣和惟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日常的不适。”
爱因斯坦说:“推动我进行科学工作的是一种想了解自然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别的感觉。”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说:“成为一个杰出科学家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对科学感兴趣,认为从事的科学是你一辈子惟一的乐趣,其他都是次要的。假如你没有这个信心的话,你就不应该从事科学研究,而应该做别的。”
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获得快乐。”
巴甫洛夫说:“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和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于出现上述境界的人,也常会听到人们用下列词汇来表述:“全神贯注”、“兴奋不已”、“如痴如迷”等等。“全神贯注”是所有成功的人、伟大的人有过的共同经历。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专心于书法,一次他写字时书童把饼子和蒜泥端上来,请他吃饭。他的夫人走进来,只见王羲之满嘴是墨。原来他是用饼子蘸着墨汁吃的,还不住地对夫人说蒜泥好吃,好吃。类似这样专注的趣事还很多。全神贯注确实能像钻头一样,能钻透如铜墙铁壁一般的知识堡垒,占领知识的高峰。学习需要兴奋。人在兴奋状态下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联想丰富,创新强烈。同时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都较强。这时的学习效率肯定高,学习效果肯定好。
经常处于“全神贯注”、“兴奋不已”状态,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发展。这种状态会使人形成校正、创新学习的方法,从而使人更加会学习。
“如痴如迷”地学习,会使人获得更深刻的领悟和独到的见解,是人潜能发挥的契机,是人的创造精神的源泉。众多的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学习经历。
兴趣对人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定向作用。一个人现在做什么、不做什么是由自己的兴趣来定向的。因此,要努力地引导自己发展那些积极的健康的兴趣,坚决拒绝和抑制那些低级趣味的不正当的兴趣,如耍牌、赌博、恶作剧等。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现在做什么,将来做什么,与兴趣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也就是说兴趣与他的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志趣。这时的兴趣会对人的未来发展起到全面准备的作用。浓厚的兴趣会使远大理想的目标坚定,实现顺利,业绩辉煌。
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张目的学习,西方强调兴趣学习。今天,要把兴趣学习和目的学习结合起来。
要深刻理解的“兴趣”这个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真正得驾驶好未来生命之舟。
如何培养兴趣
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开扩法
人在多接触事物、多读书、多联想过程中会激发兴趣。
在接触山川、河流、海洋、植物、动物……在接触生活、工作、艺术、科学、高科技……纷纭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大干世界时,随时都可唤起人的好奇。
在读历史、地理、诗歌、散文……在看报纸、杂志、科普读物、短文……浩翰无垠又与日俱增的知识海洋时,随时都可以激发人的兴趣。
赋予孩子以更加开扩的生活,在开扩的实践中,帮助孩子在接触和参与中还要积极思想,展开联想,感受愉快,强化体验。学习兴趣,爱好,包括一种说不清楚的强烈的学习要求都会从内心里自然产生和发展。
●突破法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有所重点,宁缺勿滥,找准一个突破点,从而举一反三。也就说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扬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优势部分充分发挥。关于优势和最佳才能区,比如孩子某一科功课好些,就让它更好些,甚至让它在班上“拨尖”,让老师和同学们肯定、称赞,这样做是形成一个人的中心兴趣最有效的办法了。
优秀人物良好个性特征之一就是有主要的兴趣和非主要兴趣,也就是中心兴趣和广泛兴趣相结合。但是,要避免兴趣的随意性,就是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又对那个感兴趣,哪个兴趣都不稳定,对哪个兴趣都不投入
劳动,也没有成果,很随意。这种随意性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不利的。
突破法另一个做法是集中力量去扭转“不感兴趣”的科目,兴趣是人在参与活动、付出劳动中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学校中的学习内容,都是符合青少年内在需要的东西,他们都应该感兴趣。例如学习外语,如果全家人出去,孩子自己能和外国人有说有笑,进行交流,那是多么让人高兴、让人羡慕的事情啊,怎么会不感兴趣呢?所谓不感兴趣,是种种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批讦,感到难受,感到困难罢了。
对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事物,只要自己不断地对其投入,就会产生感情,就会形成兴趣。
●转移法。
把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的方法,叫兴趣转移或迁移法。如,有的孩子爱好唱歌,那么多唱一些英语歌曲就会增加外语学习的兴趣。
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里,都包含着学习的内容,都与学校中设置的基本课程有内在的联系。把某一方面兴趣的体会和经验表达或书写出来,就会转移到语言、作文等兴趣上来。把某一方面兴趣提高起来,就很需要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做基础,从而引导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学习兴趣的发展。
善于联系、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不断努力,把其他方面兴趣转移为学习兴趣是容易成功的。
●讨论法。
讨论学习是现代群体互动式学习,讨论学习有利于孩子获取真知,增长能力,发展交往。进行探索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孩子在讨论中,最能展示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丰富性和批判性。讨论也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出现热情和激动,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也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研究的兴趣。所以鼓励孩子与同学、老师和我们父母经常进行讨论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理智法。
今天,兴趣的培养,愈来愈多地需要自己自觉地进行。兴趣还需要不断去巩固它,保持它,发展它才成,这都需要理智。
把兴趣和远大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志趣,这需要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这需要理智。
结合时代特征,对兴趣进行全面管理更需要理智。
总之,要引导孩子充分利用兴趣,调控自己、更新自己、发展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