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只需要做三件事情(3)

(2007-12-31 17:46:24)
标签:

教育杂谈

杂谈

 
三、学会做孩子的镜子
  学会做孩子的镜子
  千万不要做孩子的训兽师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都是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孩子的自我意识的提升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父母的反馈作用,也就是镜子的作用。
  1.如何和孩子沟通?
  有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的重要意义。
  如果能倾听孩子诉说一次,那么你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两个人本来并非特别亲密,但在一次完全零距离的谈心后,却成为莫逆之交。父母如果希望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更亲密,希望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馨,就应当想方设法让孩子向你倾诉。
  另外,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宣泄心中积郁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而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伤害就更大。他们可能因此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对人与人的感情不信任。也可能因此走向偏激、叛逆,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发泄自我。
  第一步:停下来。
  当我们要做一件重要的工作之前,是不是先得把其他的事情停止下来?你不可能一边演算习题一边看电视,也不可能在与人聊天的同时写一份重要文件。那么听孩子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不仅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能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父母应该坐下来,用眼睛注视着孩子,微笑着静静听孩子倾诉,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另外,在倾听这一刻,父母的心理应该是一张白纸,对孩子所说的东西不妨先全盘接受,而不是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评判和批驳。
  孩子最令人惊异也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他们是全新的,他们的头脑里总是充满着那样新鲜的想法、观念和情绪,这些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已经非常陌生了。停下来或许孩子将会给你带来另外一种美感。一位母亲谈到这样一件事:
  母亲把一个驼背的孩子带到自己家玩。
  事先,这位母亲反复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他的新朋友面前提到他的生理缺陷,以免刺伤他。
  那天下午,两个孩子玩得很高兴,当他们终于坐下来的时候,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问对方:
  你知道你背上那个东西是什么吗?”
  驼背的孩子支支吾吾,十分尴尬。母亲很紧张又很生气,很想出去把自己的孩子训一顿,但她忍住了没有出声,她听见自己的孩子说:
  那是上帝为你造的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你的翅膀。时候一到,上帝会把盒子打开,你就会像天使一样飞起来。
  多么具有深刻意味呀!
  不妨采用以下停下来的操作规则:
  (1)行动上
  A.暂时停下正在看的书、正在写的信、正在做的家务。
  B.关掉收音机或电视。
  C.和你的孩子一起坐下来。
  D.用眼睛注视着你的孩子。
  E.如果孩子十分激动,先给他一些抚慰。
  (2)语言上
  A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B没关系。
  (3)心理上
  A.告诉自己:我正在听孩子说话,我要完整、清楚地听他把事情说完再做判断。
  B.提醒自己:我不要联想起以前的任何事,我只是试图了解孩子现在的处境和他的心理。
  C.提醒自己:我决不打断孩子的话;我决不轻易作出判断;我决不能让孩子感觉跟我交谈是一件可怕的事。
  第二步:等一等。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他说出口的话并不真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些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因为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急躁。不要听了孩子一两句话就大叫:什么,你舒舒服服呆着,爸爸妈妈挣钱养活你,你还过不下去了?也不要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你究竟要说什么呀?要说话就好好说,别有一句没一句的!这样的批评足以让孩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失去说话的自信。
  不妨等一等,听孩子把话说完,或者说,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
  你可以用下面一些办法:
  (1)什么也不做,停下来不说话,关切地注视着孩子,等着他说下去
  (2)语言上
  A.重述孩子刚才说过的话。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这个人为什么该死呢?”
  B.揣测孩子的情感。如:看起来你很生气。”“你有点控制不了自己了,是吗?是不是感到火往脑袋上冒?”
  C.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如:听起来你很失望,你其实完全理解了课文,但因为粗心丢了分,这是让人生气。”“你看起来很累,这次考试前你不巧生病,影响了复习,真是不走运。”“我明白了
  D.用点幽默。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预备什么时候动手呢?”
  E.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如:这真是很有意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唉,要是我当时也在就好了。
  F.启发孩子说下去。如:你就是因为这个生那么大的气,那么你冲他们发火,他们有什么反应?”“你说班上有一半的人都反对你,那一定还有一半的人支持你了。
  (3)行动上
  A.做一些抚慰孩子的举动,比如为他擦汗,给他倒杯水。
  B.部分身体接触,比如轻拍孩子的手。
  C.始终保持投入地听孩子说话,不要停下来做别的事。
  (4)心理上
  A.提醒自己:他这样说,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B.提醒自己:这孩子的语气令人生气,但我一定要保持冷静。
  C.提醒自己:我应该多知道一点事实再下判断。
  D.提醒自己: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不是听我说话。
  第三步:自己来。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一个建议是父母尽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你依然做一个倾听者,并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做简单的引导。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而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则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来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父母亲仅仅是倾听者。
  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1)直接询问孩子
  注意,询问不是反问,更不是质问。父母应该在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情感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询问。如:“×老师那样对待你,的确很不公平。不过,你想过没有,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
  如:“×老师没了解全部事实就训你,这的确是他不对。老师也会有错误的。而且,×老师很看重你 (举出一些事实),我想他可能是对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就急了。你说呢?”
  (3)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
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对于这种事不应该袖手旁观,你应该把你这样做的理由告诉你的老师和同学。”“不,我不同意你这样做。小琴这样做很伤你的心,但你这种做法也会伤害她,何必要两败俱伤呢?”
  (4)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
  如:那么,你现在的处境是这样,同学以为是你向老师告状,所以都不和你说话,是吗?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难受得很。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听说今晚有场球赛,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场球会不会感觉好些?你如果真想这样做,我可以给你钱。”“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会不会有帮助?”
  (5)给予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如:如果书本上的内容能通过一个机器输送到脑子里去,那就好了,听说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这种机器呢。
  2.如何把握惩罚的分寸?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1)关键是保持冷静
  明确你惩罚孩子的目的,你不是为了伤害孩子,不是为了剥夺他的权利,不是要报复他,甚至也不是为了要教训他,你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认识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以及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切勿惩罚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样逃避父母的怒气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并且了解事实真相。这通常是最难做到的。
  A.在脑子里冲自己大喊一声:要镇定!”
  B.慢慢地深呼吸三次。
  C.在心里缓慢从1数到10
  D.你用下面一些问话从孩子那里了解事实:
  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
  你在这么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那么做?”
  (2)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3)自然惩罚法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在孩子每个口袋里都放着钱,每个口袋都装上名片。
  而另一位母亲,则全然不同。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说: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
  这个妈妈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曾经有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丢了8个。我问:你是不是丟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我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丟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的?”“那怎么办呢?”我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光着脑袋去上学。”“那被老师批评怎么办?”“对呀,就是要让他受批评。”“然后呢?”“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4)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一是让孩子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想想怎样改正。
  二是让孩子写封信,说明自己做错的事,以及准备做些什么改正。
  三是让孩子写信、打电话,或者当面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如果需要,陪孩子一起去。
  四是让孩子用零花钱赔偿弄坏的东西,或者将拿走的东西送回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