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答问:我为什么痴迷于教育事业?
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其实不在于拥有和享受,也不在于奉献,而在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未知,并最终实现创造。换句话说,创造是生命的最终价值。
在我的观察中,许多现象常常令我们深思,令我费解,我觉得我有能力搞清楚他们:
为什么有的孩子聪明伶俐、品学兼优,而有的同龄儿却愚笨懒惰、不求上进、自暴自弃?
为什么小学前的孩童无所事事、闲散无聊;而一上小学却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有做不完的作业?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用管束、主动进取,还孝敬长辈;而有的孩子在父母催、逼、哄、骗,乃至喋喋不休的“教育”下仍无长进?
孩子的优劣是否天生?
为什么许多家庭中,孩子小时尚能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一旦孩子长成少年,两代人迅速筑起“壁垒”,几乎没有了共同语言?一个锅里吃饭10余年之久,竟不能成为知心朋友,是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学者多,文艺人才多,教育明星也不少,而顶尖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乃至高级技师、技工却屈指可数,以至13亿人口还没有一位科技人才获得人们翘首以待的诺贝尔奖?
学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学习?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而教育是什么?难道只是参与一种统一标准的淘汰和选拔吗?
这些疑问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充满好奇。我渴望自己能弄明白它们。更渴望且能创造出适合中国人的更好的教育理念,并转化为一种制度,一种模式,甚至一种教育改革运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们的教育事业。
而教育是一件很深刻的学问,需要诸多学科素养的支持,比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系统工程学、社会学、医学、脑科学等,需要很多心血和时间才能参透。十年前,我主动调离国务院的工作,将自己放到一个便于探索教育真谛的位置上,其间,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其中两位教育大师(程鸿勋、孙云晓)给我发的短信现在还保存在手机里,让我心里很温暖:
一、感谢您多年良苦用心,把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国家的教育事业。
二、只要选择得当,奋斗下去会有希望的。我相信你是有卓越才能的。
其实,我觉得,35岁之前,能选定一件值得去做、自己很想做的事情,应该是一个幸运的人,这就够了,我不是教师,但我是教师的教师,是学生的学生。
被人誉为京城教育界"四少"的三人行(缺唐曾磊先生)
前一篇:小和尚格言(转)
后一篇:答问:情色和色情的界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