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林格教育评论 |
前几天与教育专家唐曾磊聊起最近清华BBS上一个论坛专题引起了各界的讨论:国内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学一个本科毕业生,说是经过千般努力之后获得了一个职位,但月薪只有400元。
尽管,个别并不能说明普遍,也许甚至有炒作的嫌疑。但无论如何,确实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我们的大学,究竟能教给学生什么?二是怎样的大学毕业生才是合格的?
首先,值得有责任感的大学校长和教师深思:做一个怎样的教师?是做一名优秀的教书匠,还是一名教书育人的教育家?
前者决定了,教师必须在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掌握优秀的教学法,使学生会学,爱学,学有所成。
后者决定了,教育是一种状态,不取决于你教什么,而是你自己的境界到了一种程度后,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精神力量,得“意”忘“形”,一种人格力量的流露和渗透,足以使学生自觉地觉悟和提升。
其次,值得整个社会特别是大学生深思:究竟怎样的大学毕业生才是合格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简单说起来,走出校门的合格大学生,我认为至少要具备“高、长、宽”三维素质空间:
一是“高”,即人的品质。
具体而言是自信心和责任感的打造,而不是所谓的“道德素养”。
这也是为师者必须协助完成的教育的首要发展任务。
自信心是人格的核心。
而责任感,特别是对自己的、对父母的、对朋友的责任感是人格的保证。
通过赏识和激励打造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抓住学生犯错误的时机强化责任感的培养,是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两条通路。
也就是说,合格的大学毕业生首先应当是人格健全的,其核心是自信心,其保障是责任感,否则一定是走不远并且不会有大的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是“长”,即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
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大学学习的内容很容易忘掉,知识是不值钱的。但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决定了走向社会以后,能否适应新的学习、工作任务和形势。
具体而言,就是掌握信息处理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及如何不断形成自己的觉悟,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真正的学习,并非学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法无定法,但无处不法。
三是“宽”,即学会共处和合作。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合作的世界。一个人的能耐再大,也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
这并非功利要求,而是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养,不尊重多元化(真正的尊重!),不欣赏别人,不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在未来社会难以生存,何谈发展?
反观我们九十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如果这“三维素质”的严重缺失,只能被单位抛弃,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也许每个月只值400元,这是显而易见的。
之前我有一些相关论述,如您对这个问题愿意探讨,诚恳希望您阅读另外一些短文:
谢谢!
前一篇:学习不理想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浮躁
后一篇:教育家怎样和14岁的女儿谈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