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是熬出来的
文/冯仑
男孩子最大的问题,30多岁自己还没有找到出路。
现在社会反差特别大,怎么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就特别难,随波逐流总是成本低,但对自己不负责任,不如设定一个特别大的目标,然后熬,一直熬下去。
熬是个什么概念?
20多岁刚毕业,你是社会的边缘,什么事都是哥哥、姐姐、30多40多的人在做,你得求这些人;等到30多岁你开始进入到剧场最后一排,有了一张门票可以看别人演;到40、 50岁就是中排靠前一点的观众,看戏你就可以看的清楚了;你如果要出类拔萃就变成第一排了,再出类拔萃你就成演员了,等到你演完了,别人一鼓掌你也就该下场了。
20多岁一定要有一个准备,你就是边缘,边缘是尽快拿到入场券。比如说你到了公司,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或者一个基本稳定的生活。但是你乘自行车、赶公共汽车这就是入场券,很正常,我研究生刚毕业,中间工作八年,每天骑自行车赶到374,然后坐公共汽车,公共汽车下来再走一站地,回头想来不委屈,20多岁肯定是这个过程,20岁就像跟50岁人一样,那这个戏就乱了,中国十几亿人都这么演的。插队是偶然性,比如像丁磊他是另外一种人生,这种概率极小极小,你可以朝着奋斗,成功不是设计出来,是靠信念支撑,加上各种机遇偶然蹦出来了。当你成演员,基本上也该谢幕了,接下来又来了,这个戏才能不断唱,现在70多岁人基本上又退回到场外了,看他儿子演孙子演,就这么一茬一茬。
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个人熬,而是一代人熬。
林格点评:
作为一个房地产商,冯仑能理解“熬”的现代性,是极为不可思议的。因为,在新时期的地产商眼里,一切都是速成的,且必须是暴利的,他们认为,真正的商者,应“在商言商”,“熬”是没有出头的。可是,冯仑依然正告青年人:伟大是熬出来的。
我想冯仑的正告是有针对性的,对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生的人而言的,最重要的竞争力恰恰是“沉住气”。尽管从生产效率上看,“熬”是需要成本的,这种成本是青春,是年华,是用青春换取配套的资源以及经验,以及不露声色的精神力量,“熬”甚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