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的理论谁不喜欢?
文/林格
(一)
易中天教授最近有一段关于理论是什么颜色的阐述:
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洁,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就是和谐。
易中天教授素以“深入浅出”和“通透”著称,他为什么会如此怯生生提出“灰色理论说”呢?
(二)
我曾经说,易中天教授15年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师,尽管很多人会反对我的说法,不过我仍然会坚持我的判断。
那么,易教授的“怯生生”是因为无数的、莫名的置疑让他言不由衷吗?
易中天教授会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丧失他的那种锐气、高贵、纯粹?
这须从什么是真正的理论开始谈起。
人类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充分把握了理论且能结合实践“跳出来”的人,才能游刃有余、得“意”忘形。
因为“理论”具有先天的逻辑性,显得不好接近,这就构成了“灰色”或者“晦涩”的嫌疑,从而使“理论”成为少部分人享有的特权,老百姓则经常会被所谓的“理论”吓倒或者愚弄。
事实上,人类到目前为止的各种思想理论,实际上分两种,一种是理论本身,一种是如何实践某一理论的理论。比如说诚实做人是一个理论,要使这一理论变成现实,就必须有一套怎样使人诚实的理论,否则人们很可能会陷入美妙的空谈。人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后一种理论的探索与丰富。
后一种理论,实则在表现形式上并不是灰色的,经常是充满着诙谐、幽默、生机的,深入浅出的,且指出了操作的途径,使人对其产生亲切感。这种理论是活化了的理论,是真正的理论。
一般来说,这种理论具备这样“三合一”的特征:就是既能求证于事物的基本规律,又能凝练于通俗易懂的理念,最终还能落实到方法途径上。
(三)
所有的理论,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其实都是可疑的。而真正的理论一定不是灰色的,而是引人入胜的。
因为,既能不断深入“井底”找到问题的实质,又能跳出“井沿”看到普罗大众和广阔天空,既能建立严谨的逻辑关系又能顺手拈来妥帖的例子进行阐释,这样的理论谁不喜欢?谁不喝彩?
另外,我最近还有一个感悟,就是传播学中的先手定律:
——当有人大声说这个东西好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说这个东西不好。那这个东西究竟好不好呢?我可以断定,这个东西一定是好的,但不一定是至善至美的。
——当有人大声说这个东西不好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大多数人都会说不好,只有极少部分人,会认为应当分两个方面看。所谓品牌,所谓口碑,就是先手定律的玄机而已。
前一篇:启发人的悟性的一道好题目
后一篇:林格笔记:美是一种新的发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