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的长度与理由

(2006-10-29 15:39:05)
 
经常会莫名想起古时候的诗词。
可能是一种心情共鸣罢。
这就是大家所说的“酸”,呵呵。
 
今天去参加老朋友的婚礼。
我想起的是,海上上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遥怨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写的是思念,但是启迪着真爱,愿你们珍惜!
 
这首诗是唐玄宗时的名相张九龄写的。
张九龄流传广泛的佳句还有: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都是上乘之作。
 
 
 
附录一:这是我大学的老师、著名哲学家何怀宏写的一篇好文章:
 
           为什么结婚,为什么不?
 
 

不结婚或者离婚也许都需要理由,结婚难道需要理由吗?婚姻不是爱情的自然归宿吗?婚姻不还是相爱者,也是他们的亲友乃至旁观者的衷心祝愿吗——如古人所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甚至,由于婚姻是源自“纯洁的爱情“,谈论“理由”会不会成为一种对它的亵渎?幸福的夫妻会忘记自己结婚的理由,而当有一方考虑他或者她为什么要结婚的理由时,这婚姻也许就已经有点危机了。

所以,我们得承认这一点,爱情是婚姻主要的凝合剂;以及当我们真要尝试考虑婚姻理由的时候,我们最好脱离一种当事人的立场,而尽可能理性客观地考虑婚姻的问题。

  我这里想在比较纯粹的意义上考虑结婚的理由:不考虑那种为了外在的原因而不得不结婚的情况——比如为了解决户口,出身、工作问题而结婚,我们希望这种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少;我们也不考虑其实是一时找不到自己合适人选的、不结婚纯是出于“无奈”的情况,我们也希望这种个人的障碍越来越少。

传统社会的婚姻常常是家族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大事,王室贵族的婚姻甚至还有政治的意义,像王昭君如何能不结婚?文成公主如何能不嫁人?现在的婚姻则越来越是个人的事,是当事人双方的事。

那么,今天的结婚意味着什么?结婚就是让两个人一起过日子得到一种法律的承认,如果再分开,就必须履行一系列分割的程序。换言之,结婚就是在法律上让渡一部分自己的自由,以及不仅在法律上也在道德上负有一份对对方及整个家的责任。而正由于婚姻诉诸了法律,就不仅有“情”,还有了一种“义”——有了一份需要在法律和道德上承担的义务或约束,而这会不会正是一些人不愿结婚或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

婚姻意味着产生了一个法律承认和保障的“家”,或者说也是一个“加”,不仅“1+1=2,还很可能是1+1=3甚至更多,也就是说,还可能生一个或更多的孩子。而这增加又同时是合二而一或三位一体。婚姻是一个感情的结合体,也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相互的利益、孩子的利益、整个家庭的利益,只要婚姻家庭关系还在法律上存在,各方对这些利益就负有一种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即便夫妻感情很淡甚至没有了,但家庭还是维持着,甚至不错地维持着,双方互相帮助和共同维护,因为这个家庭——尤其是有孩子的话——还存在着一种共同利益。但这里的确还有一些因人而异的底线,比如双方究竟疏离到什么程度,对对方的冷淡甚至可能的移情别恋能够忍受到什么程度等等。所以说这种失去了感情的利益共同体并不是牢固的。

我也不否认有这样的人:他们或者极其珍视自己的自由,或者莫名地恐惧婚姻将带来的结果(如卡夫卡),或者自己一个人生活就有一种安定的“家”的自足感;甚或还有天生的流浪者和永恒的漂泊者。也还有多情、不断用情却不专情者,比如有些艺术家如拜伦、雪莱,他们结了婚大概也不是好丈夫;但也有天生的冷淡者,他们太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和学问世界,而不愿另外转移自己的事件和精力,比如有些学者和哲学家如亚当·斯密、休谟、康德等。他们也往往还是有一两个细心照顾他们生活的亲人,他们不看重性、也不看重在子孙繁衍中的不朽,或者说,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著述就是不朽的事业。这样,前者是太“多情”而不能结婚,后者就是太“寡情”而不能结婚了。

但这种情况即便在艺术家和思想家中也可能还是少数。更多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还是需要家的,甚至没有家就无法安心工作。家在他们那里也许不是最高的追求,但却是最基本和最优先的。最后我们还要谈到一种人,他们不结婚是出自执着的宗教的信仰,他们想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神(如帕斯卡尔和他妹妹),也有的是担心自己的精神追求会损害自己的爱人。

于是,在精神的事业或者时代的“新潮”面前,结婚就很像是俗人所为了,但我们绝大多数都是俗人啊。当然,让人安慰的是,中国的古贤哲基本都是结婚的。那么,俗就俗吧。还有一点安慰是,我们看到,即便说过“婚姻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的钱钟书和他的妻子杨绛其实都没有、也不想从他们的婚姻中逃出来,他们的婚姻还成为一种终身厮守的典范。我们甚至还可以说他们“小家”的观念是如此强烈,以致杨绛晚年出的一本书《我们仨》把出嫁了的女儿包括进来却不提女婿。

总之,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对婚姻的态度也会因人而异,而对各人采取的立场和生活方式我们也不易或不能做高低优劣的评价。对于需要婚姻的人来说,要结婚可能主要是要一个“家”,要一种结为一体的感觉,要一份踏实和安心。而我相信大多数人是看重这一点的。他们需要一个家,需要一个安静、放松和安全的“城堡”。结婚对男人来说或许是野猪归巢,猛虎入槛,而女人呢?她就是使他安静的人?她也正因此成为这“家”的主人?而她与他在一起,也终于有了一种安全感?

“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曾经沧海”也可能“易为水”。青年人或许什么都想试试。而中年人经过了颠簸甚至覆舟之痛,该有的也都有过了,风暴也经历过了,就像赫尔岑说的,一艘百孔千疮的帆船终于回港了。这时哪怕是“涸辙之水”呢,也可以“相濡与沫”,而“相濡与沫”也许正是夫妻关系的最终奥义。这时,事业、成功乃至性爱都不是最重要了,他(她)最在意的也许只是一个家、一个伴。

所以,既然大多数人最终要走这条路,证据的负担最好交给不肯结婚者。当她(他)问你为什么要结婚?你也许不妨只是轻轻反问一句:“Why not ?

 

 
 
附录二:这是之前在网上摘录的一个小故事,关于爱的长度与真谛。
 

爱的长度

 

 

  他和她邂遇在火车上,他坐在她对面,他是个画家。他一直在画她,当他把画稿送给她时,他们才知道彼此住在一个城市。两周后,她便认定了他是她一生所爱。
  那年,她做了新娘,就像实现了一个梦想,感觉真好。但是,婚后的生活就像划过的火柴,擦亮之后就再没了光亮。 
  他不拘小节、不爱干净、不擅交往,他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虽然她乖巧得像上帝的羔羊,可他仍觉得婚姻束缚了他。但是他们仍然相爱,而且他品行端正,从不拈花惹草。

  她含着泪和他离了婚,但是带走了家门的钥匙。她不再管他蓬乱的头发,不再管他几点休息,不再管他到哪里去、和谁在一起,只是一如既往地去收拾房间,清理那些垃圾。他也习惯她间断地光临,也比在婚姻中更浪漫地爱她,什么烛光晚餐、远足旅游、玫瑰花床,她都不是在恋爱和婚姻中享受到的,而是在现在。除了大红的结婚证变成了墨绿的离婚证外,他们和夫妻没什么两样。
  后来,他终于成为了有名的艺术家,那一尺尺堆高的画稿,变成了一打打花花绿绿的钞票,她帮他经营帮他管理帮他消费。他们就一直那样过着,直到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弥留之际,他拉着她的手问她,为什么会一生无悔地陪着他。她告诉他,爱要比婚姻长得多,婚姻结束了,爱却没有结束,所以她才会守侯他一生。
  是的,爱比婚姻的长度要长,婚姻结束,爱还可以继续,爱不在于有无婚姻这个形式,而在于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