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问林格(3)

(2006-06-30 12:30:47)

  缘分是你手掌里的纹

 

  文/林格

 

  

 

  问:命运是什么?

  答: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

 

  问:你是不是又在教育我们要珍惜缘分呢?

  答:不,不是教育,我没有资格,只是与你分享。

 

  问:那你认为,应当如何理解和掌握“缘分”。

  答:缘分,就是你的手掌里的纹。打开,清晰无疑。闭合,尽在掌握。这里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讲缘分的,比我解释得细致和中听。是经济学家林采宜的一篇随笔。附:

 

缘 分

 

林采宜

 

   缘分如垂钓,一种是鱼和鱼的相遇,一种是鱼和勾的相遇,还有一种是勾与勾的相遇。

  分别多年之后,在同学聚会上重逢,男生对女生说:“当年看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心想,如果你回一下头,我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叫住你。”女生答:“离开的时候泪流满面,我不敢回头,怕你看见我的泪水。”一来一去的对话,充满伤感和遗憾。似乎一对有情人在命运的轨道上擦肩而过,欲言又止,欲罢不能。

  说到骨子里去,这种老套得不能再老套的剖白,一般属于两只鱼——两只十分珍惜自己鲮片的鱼。在男生心里,自尊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非要等对方回头,他怕的是叫了人家不应,面子没了。自尊的砝码重于情感,所以不叫,眼睁睁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女生呢,一样,满脸的泪水怎么就不能给对方看见?还是自尊和面子的事。最后,一段从生命深处长出来的隐隐约约的缘分就让两张“面子”轻轻给抹去了。

  鱼和鱼的相遇是缘分,但这种缘分是某个瞬间的感应,交错而过时,谁也不肯付出,哪怕是薄薄的一张面子,于是乎“错过”就成了必然。

  鱼和鱼的缘分总在回眸和扭头之间,时“圆”时“分”,最后通常以分为结局。

  我认识的一个男生,大学毕业那年,有个不认识的姑娘千里迢迢从兰州来找他,说是两家大人小时候给定的娃娃亲。女子比男子大五岁,满面风尘,写着西北农村的憨实朴素,当然,和憨实相伴随的,是西北高原的土气。金粉上海,满街流动的是衣香鬓影,浏览过万千金枝玉叶的男生当然不买账,瞧都不想瞧她一眼。只是可怜她火车、汽车的一路奔波,风尘仆仆地赶了几天路,勉强留她在廉价的学校招待所住上一两天。

  姑娘不在乎,把男生宿舍里臭哄哄脏兮兮的被褥、衣服全洗得干干净净。留下大包小包的土特产,隔天就走了。临走丢下一句话:“俺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当时,不仅男生觉得她很可笑。全系同学都把她当笑话。

  那是鱼和勾的相遇。鱼把勾吞进肚里,心、肺、喉咙,被勾破的伤口不断涌出鲜红的血。纵然五脏六腑钻心地疼痛,她就是不松口。她用血肉相连的执着演绎爱情的梦境。梦终于成真,他们后来结了婚,第二年抱上了个胖乎乎的闺女。

  女子承包了所有的家务,把男人像神一样供奉着,伺候着。直到她得了直肠癌,住进了医院。

  病倒不到三个月,她走了,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最后一次见到她,已经瘦脱了形,神情却依然愉悦,说:已经很知足了,毕竟这三个月,被他是真心实意第“伺候”了一把。而这之前,她伺候了他十六年,每天五、六点钟起床,洗衣服、收拾饭菜,把一家人一天的起居都安排了,才出门上班,从曹溪路到五角场,斜穿整个上海市,公交换地铁,二号线换换一号线,然后再转车,为了区区千把元的薪水,每天至少四个小时辗转在拥挤的公共汽车或地铁上,而身为大学教授的他,连电脑打字都不会,女子下班回家,忙活完家务,累得嘘一口气就撑不下去了,还经常得坐在灯下,强打精神给他打字,把他写在纸上的论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电脑。

  她倒下的时候,他缴住院费,不知道存折在在哪里,回家取衣物,不知道衣服在哪里,袜子在哪里,家里的一切,都是她操持,她倒了,家里的天塌了。

  鱼没了,勾才发现,原来水是这么冷。

  他原来感受到的,是她的体温捂暖了的水。她用超负荷的疲惫,误导着他对水温的感知。

  鱼和勾的相遇,有血有肉有伤痕,给了缘分这两个有些微妙、有些虚空的概念一种鲜活的生命。

  还有一种缘分,是勾和勾的相遇。

  看电视连续剧《亮剑》,独立团长李云龙或政委赵刚是南辕北辙的两个人,却异常投缘,李云龙跟哪个政委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唯独对赵刚,一往情深,一个是桀骜不驯的泥腿子,一个是燕京出身的秀才,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形影相伴,谁也离不开谁。影片最感人的一场戏在解放后,被“逼”进军校学习的李云龙在北京见到老战友,两人喝到颠三倒四,赵妻冯楠说:“结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他(赵刚)喝这么多酒,也从来没有见他说过这么多粗话。”文质彬彬,内敛克制的赵刚只有在老李面前才能彻底放开自己。李云龙这时候已经是个“霸王”军长,谁的帐都不买,唯独买赵刚的帐,由于文化程度的悬殊,赵的忧思、赵的思想他未必全懂,但赵刚说的道理李云龙无条件地相信。

  两个材质不同、形态不同的人,在一起搭档,异常地契合,彻底破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常规,这是勾或勾的相遇。用李云龙的话讲,叫“对脾气”。

  缘分是人事之间的细节,浪漫还是艰辛,更多的是取决于自然,所以,最好的缘分是相悦,不是相守,譬如勾和勾的相遇。没有血泪,一样长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关于圆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