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曾国藩之三:
成大事者必先读书
文/林格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不热爱读书,可以说,对书籍的热爱是杰出人士的共同特征。
曾国藩也是如此。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上时,曾认真总结了自己一生之所成,深刻认识到:世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读书,读书导致学养。读书不仅给人知识,也锤炼了人的精神、人的灵魂。
养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
曾国藩上京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盘缠几乎用尽,好不容易问同乡借了一百两银子充作回乡路费,却在一家书店看见一部《二十三史》,这套书要价正好是他身上所有的银两,对当时的曾国藩来说,也可说是天价了。
曾国藩对那套史书爱不释手,终于倾囊而出,买下了那套书,转身把自己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换来点钱回家。
回家后,父亲鼓励他说:“你借钱买书,我愿意为你还债,只要你好好读它,也就不辜负我了。”从此,曾国藩闭门不出,发愤读书,并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曾国藩发愤攻读一年,这部《二十三史》全部阅读完毕,此后便形成了每天圈点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一部《二十三史》烂熟于胸。
这样,自京师会试以来,就使曾国藩养成了对古文和历史的爱好,为以后更为广泛地研究学术问题,总结历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参与治理国家和社会打下了基础。所以,他后来回顾自己的读书治学过程时说:“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
曾国藩于读书学习尤为可贵的是,把它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同治10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但在病体难支之时,他每晚照旧读书不废至深夜,直到临终前也不改变。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流传广泛的一个故事:
一位百万富翁与一个穷光蛋打赌。富翁说:我担保你忍受不了二十年的囚禁生活,如果你赢了,我愿意把所有的家产给你。穷光蛋答应了。于是,他住进一间小屋,屋子没有锁,他随时可以出来,但只要踏出房门一步,就算输了。他可以得到生活必需品,但无法和外界联系,惟一可做的只有读书。
开始几年,那个被囚禁的人是痛苦的,后来,他渐渐平静下来,阅读的书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最初,他多读的是一些通俗的小说戏剧,但到了后来,他阅读的都是各门学科最高深最尖端的著作。
时光流逝,明天就是两人打赌的最后期限。富翁看到自己败局已定,既后悔又害怕,他不甘心这样丧失自己的所有财产,于是,他想在夜里去杀了自己的对手。到了小屋里,他才发现,小屋是空的,桌上放着一张纸条,他的对手自愿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赌注,因为“这二十年来,读书已经使我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曾国藩是一代大儒,然而,与那些白首穷经、空谈性理的宋儒相比,曾国藩更注重的是读书如何经世致用,也就是如何“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大大高出了那一帮寻章摘句的腐儒。
曾国藩自己也说:现在,国家依据考试文章的优劣选用人才,认为这些人既然能够按照圣贤的意图立论作文章,也就必须懂得有益于人类社会的道理,必须做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事情,身居官位而不脱离平民百姓,兢兢业业地遵循常规办事。如果以为深明德行、造福于民是分外的事,那么,虽然能写文章、作诗词,却丝毫不懂得修养自己、治理社会的道理,国家用这样的人做官,同用猪倌做官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不仅仅是仕途中人,从商、从学者何尝又不是这样呢?
但,只是一味的读书,仅仅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优雅,那么,读书是没有用的,不如不读,读了也会成为“书袋子”或者“书呆子”。
笔者坚持认为,读书时,如能注重结合实际,须达到如下要求,那么就一定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和作者作思想上的交流,任何一本书的价值,都是您和作者共同创造出来的:
1、关注人性,了解社会的人情世故,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
2、注重现实可行性,注重过程,并对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控制;
3、重视经验,通过不断自我更新,做好内在素质上的准备,以便抓住时代所赋予的机遇;
4、结合实际阅读,注重阅读的难度,难点、应用环境,在做事情之前,认真分析条件。如果有条件就充分占有、利用条件,如果没有条件时就努力创造条件;
5、实践,再实践。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又是一种勇气。培养做事意识,从书本中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失败,如何参悟人生中关键的规律,加强性格中那些具有强竞争力的因素。
6、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中求效果;
7、一定要去结识高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他(她)的点拨; 8、勇于放弃,为实现大目标,简化日常生活,所有的成功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成功,所有的成功模式都是个性的模式,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完善人格是根本之根本。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能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与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就去读书吧,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像在内心里装上了一台发动机,一辈子不寂寞。但,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读书,或者改善气质,而不能帮助你自我更新,那么,就大可不必那么辛苦了。而究竟读什么,读多少,对于一般人来说,我认为,攻读经典即可,无所谓多少。
—————
读书是一个永远的话题,读书也许没有什么用,但我们还是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