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虚弱:想得到,但做不到
能力的实质是——想得到,并且做得到。
有知识但没有能力,或者想到了但做不到,看起来,好像只差那么一点点,实质上,差之甚远。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得到,做不到呢?
在“想到”和“做到”之间有一座怎样的桥梁呢?
这座桥梁——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开窍”。
人没有“开窍”时,即使知道了,想到了,还是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还是不能转化为有效行动,达到目标。
比如,不善于读书的人,书读得越多就越糊涂,知识就成了人的拖累,而会读书的人,可以通过读书导致开窍。
我曾经在前面深入讲到文化人的书呆子气与书卷气的比较,见:
现在看来,“书呆子气”的核心正是没有“开窍”,而文化人的“虚弱”、“缺钙”也集中体现在这里。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开窍,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开发自己的悟性?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质上也就解决了能力的自我培养问题:开窍=理解+顿悟。而所谓理解,就是可靠的概括;所谓顿悟,就是超越的思考。
开窍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个经典模式:
读万卷书
就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获得足够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区分、整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二模式
行万里路
就是通过实践、体验、接触,在阅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认识与归纳。
第三模式
阅人无数
就是大量接触不同的人,从不同人的身上找到相通和交集之处,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第四模式
跟随成功者的脚步
模仿与跟随是普通人获得顿悟的一种捷径,模仿与跟随就是自我训练,就是从训练中获得可靠的理解。
第五模式
高人点悟
高人的启发与点悟,是人开窍成本最低、效益最佳的至高形式。中国的所有智慧高度集中到“启发”两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