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冷血 |
在香榧同学的BLOG上看到她的《冷血》读后感,我写了段留言,如此不精练,乃至系统说:超过2000字符,评论无法发表。我只好说,请您到我那儿去看看吧.
----------悍然的分界线------------
我没觉得卡波特有什么虚构啊.比如关于风景,他的做法是重新走了一遍杀人犯当年走过的路,然后描述风景,依据的是:我现在看见的,也是当年他们看见的.是一个现场还原的办法.这小说如果不是非常逼近客观真实,它不可能那么火.论艺术成就,拿它跟那些著名的虚构性的小说比,它可不行.
开头那段关于谷仓的描写很有悲剧风格,当年有评论说,让人想起希腊悲剧中的圣殿.这当然是风格化的做法,体现作者的主观意识.整个作品中的"罪"\"冷漠"\"孤独"的色彩,也是作者自己的理解,幸好读者买帐,不买帐的话它就是自说自话了.我们都知道这种新闻中的主观客观的微妙之处其实无处不在,偶有分歧,其实往往在于每个人的感觉不同.
不过要说<冷血>的虚构成分,我觉得应该比较小吧.要是大的话,它早就被揭露得体无完肤了,毕竟是树大招风呀.
至于"欲擒故纵的那些花样",我是这么理解的:它是西方读者需要的乐趣.比方说京剧,一板一眼的,我觉得特没意思,可戏迷就等着看演员怎么亮相,怎么甩袖子.歌剧也是一样,花腔好听,也有人爱听,有人不爱听.英语国家的文学教育很好,他们的文学价值观也成体系,这就是他们的作品中有"欲擒故纵的那些花样"之类的东西的原因.你看<手机>\<哈里波特>,花样少得多,但是跟中国通俗小说比起来,还是多得太多了.以前我看西默农的侦探小说,很惊讶的一点就是,一通俗文学,怎么会在人物刻画\人物心理上花费那么多功夫啊.这是他们的欣赏口味.再比如厄普代克,也算不上多么曲高和寡,可是小说里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想想看,都20世纪后期了呀.关键是他的英语读者能从这些景物描写中得到乐趣.
其实一切都是读者决定的.不同的国体,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读者,最终决定新闻产品的不同面貌.
当然也有时代的因素.如今再出个卡波特,不可能火了.以前看<书城>,有人说世界文化就是个GOING DOWN的过程,没错,肯定是这样.现在大家都图快,生命变得短促了,写新闻再那么写也不行了.进一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深度报道"这东西到底还能被需要多少年,我看都悬.
深度报道当然是永远有市场的,因为人类不可能变成傻子.但是将来的深度报道肯定就不是靠一个编辑和一个记者的才智完成了,网络电视台的一次现场直播,动用10个现场记者\20个背景调查记者\10个专家\3只人工蜜蜂\24个摄象机\8个机器人,更专业更使用的学科分类也会对新闻大有帮助,到那时,前辈们使用的技巧仍会被沿用,只不过改头换面,就像现在的美国电影甚至电视剧里经常使用20世纪的严肃艺术家们的技巧一样.
只不过到那时我们这类老式记者肯定歇菜了,你这样做编辑的还大有可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