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实物收藏家李海生讲述两把特殊军刀的故事

标签:
新闻 |
分类: 新闻作品 |
郑州晚报报道的抗战实物收藏家李海生
引来人民网记者来郑专访
他成为纪念抗战胜利专题“70年70人”候选人物
他为我们展示了两把军刀
背后都有非同寻常的故事
郑州晚报记者
国仇家恨,让他痴迷于收藏抗战实物
在各类收藏中,收藏抗战实物比较另类。谈起其中的渊源,李海生说:“我老家在安阳,出生时,抗战接近尾声,但依然十分残酷。日本的飞机到处轰炸,老百姓天天东躲西藏逃命,叫做‘跑老日’。在一次跑飞机的过程中,一架日机投下的炸弹在他们一家的藏身处周围爆炸,崩起的碎石把我哥哥的头打了两个个大洞,流血不止,当时荒郊野外,没有医疗条件,我父亲只好用干土糊在哥哥伤口处止血。至今,哥哥后脑勺上还有很大的伤疤。所以,我对日本人刻骨仇恨。参加工作经济条件好了一些,就开始留意搜集日军侵华的物品,提醒自己和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因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日益临近,媒体都在聚焦相关内容,和人民网记者一起寻访李海生的还有郑州日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等市级媒体。看到大家前来,李海生非常兴奋,把平时很少示人的“压箱底”的宝贝都拿出来,给我们观看。他说:“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国仇家恨促使我收藏抗战相关的物品,越收藏越痴迷,除了生活费用,我其他收入基本都用在了跑遍全国,搜集抗战实物了。现在已经收藏了3000多件。日本现在还有不少人拒不承认侵华历史,甚至修改他们的教科书。但历史不容篡改,这些藏品,最有说服力!”
两把日本军刀,记录抗战风云
李海生的藏品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他位于建新街小学内的钢琴教室,里面摆放有不少藏品,供学生和家长免费参观,为的就是教育后人;还有些更珍贵、更丰富的藏品,陈列在碧波园珍宝大世界他亲戚开的一家文物店里,也可以随意参观。
人民网记者问李海生:“在你的藏品中,哪几件是你觉得最有意义的?”
李海生说:“有两把军刀,通过上面刻的字,可以生动地呈现抗战的风云。”
一把是洛宁战争期间的日本伞兵刀。上面刻有一个日本士兵的名字,这个士兵又送给了另一个鬼子。上面都有显示。但当他购得这把短刀时,上面却刻着这样一行字:“李凡同志,抗战到底,成则在豫大反攻宜阳缴获品”。已经变成了抗日战士之间的赠品。而这期间,肯定发生了非常惨烈的战斗,最终我军取得胜利,缴获此刀。
另一把是典型的日本指挥刀,保存完好,刀鞘精美结实,刀刃依然锋利。李海生把刀拔出来,让众人看刀把上端连接钢刀的黄铜上刻的四个大字“抗日杀敌”。据他介绍,这把刀上也刻有日本指挥官的名字,但后来被我抗日军队缴获,将其名字抹去,刻上了这四个字。我买到的时候,这些字是被油漆遮盖住的,经人指点打磨之后才显现出来,这说明,后来在激战中,这把刀又落入了日军或伪军之手,他们想办法遮盖住了。当时战斗异常艰苦,你死我活,很多军械几易其手。这充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多么来之不易,经历了多少流血牺牲!
采访结束,人民网编导徐龙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真是大开眼界,你的收藏非常有价值,来之不易,而且随着岁月的沉淀,它们的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会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