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成熟,越简单
(2015-03-27 10:01: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真情实感 |
越成熟,越简单
作者:张翼飞
在前不久被网友扒出来的央视内部的春晚上,当时还比较青涩的《东方时空》主持人白岩松,说了这样一段话:
“以前的白岩松有本事,因为他总能把别人的肚子搞大;现在的白岩松没本事,因为他只能把自己的肚子搞大!”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也说出了男人成熟后的悲哀。
今年我四十出头,早几年就把自己的肚子搞大了。更悲哀的是,我还把自己的脸搞大了,每次看到镜子里的人,都恨不得把嘴两边的赘肉都削了去。
但这就是真实的自己,无论是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模样。如果没有减肥的坚强意志,和整容的低俗思想,唯一能让自己好看点的,恐怕只有多读书,增加一点内在气质了。
不是有一位名人说过吗?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可是问题又来了,真的有时间和有耐心去读书吗?
生活在这样碎片化的时代,做的又是速朽的新闻职业,天天都是从手机上读手机报、看微博微信以及朋友圈的一些订阅号,包罗万象又支离破碎,一目十行匆匆忙忙,似乎获取了海量信息,非常充实。但其实是满脑子浆糊,安静下来后,看的什么,瞬间就没有了印象。
我已经好久没有认认真真地看完一本书了。甚至看一篇比较长的文章都觉得累。
可是见了好书依然想买,当当网上,有心仪已久的书降价,立即下单,很快送到。
但有不少书,拆了塑封,翻翻就放下了。
还有不少书,至今塑封还没拆。
真的那么忙吗?
不过确实一天也没闲着,而且时间和精力主要是花在了工作上。
好吧,再来说说赖以生存的工作。
刚刚从上海学习归来的安老师,传达了“融媒体”的心得体会。听得很悲哀,传统媒体大势已去,看报纸的人会越来越少,未来的媒体都要占领手机这个移动终端,而且要像阿里巴巴研究淘宝用户一样,建立能准确了解受众喜好的大数据。媒体融合的终极目标,无非是要杀出一条血路,做大做强,融资上市。新闻会成为和其他商品一样的产品,必须接受市场的风雨洗礼和用户的挑肥拣瘦。
目前上海报业集团已经主动砍掉了弱小的报纸,全力保《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老资格的报纸。他们整合资源,审时度势,酝酿着弯道超越。
他们目前日子过得还不错,除了上海市政府每年扶植五千万人民币,一大原因居然是,在他们最红火的时候,在上海买了几块不错的地皮,甚至在北京紫禁城附近买了几所四合院。当年一个四合院不过四五千万,如今一个都价值几个亿。也就是说,挣钱的还是房地产啊。
如果我们的报馆当年最红火的时候,不仅盖了陇海西路的大楼,而且也有预见性的拿下郑州的黄金地段,现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坐享其成了?
扯远了。
昨天一下午我都没有出门,在反复推敲一篇稿子。从标题到导语,从遣词到造句,甚至精细到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
因为这是我遇到的自己喜欢并且比较擅长的题材,自己逼着自己要把它做好。
我感觉,写东西也是一门手艺,只有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才能做好。自己满意,读者老爷才会满意。
但我又担心。自己这么用心,总是玩手机或者随手翻一翻报纸的人,会认真看吗,能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吗?
又或者,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来势汹汹,你的一篇稿子,很快就会被淹没在动画、图表、带音乐带图片带视频的客户端新闻中,尸骨无存。
但我总是有一份不甘心:无论任何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媒体形式的革新,总是需要有人把业务做好吧?报纸可能有一天会死,但好的作品,终会留下来。
这种想法可能很幼稚,但也可能是真正的成熟。
每个人都追求物质享受,但其实真正的享受是追求的过程,真的得到了,也不过如此。
时下,有人满足于拥有一辆好车,有人满足于拥有一套大房子,有人满足于有花不完的钱,有人满足于有很多美女还不停地换,有人全部拥有了还不满足。比如才厚和永康。
那些东西,我也喜欢。但我真心觉得,远远不如读一本好书、看一场好电影自我欣赏,写一篇好稿子、拍一张好照片别人欣赏更能令我满足。
越成熟,应该越简单。特别是当社会很复杂的时候,你依然能简单的时候。
“不必总是挣钱,可以装作有闲。春风浩荡时候,天天与花缠绵”。
以上诗句,来自“老树画画”的微博,建议朋友们有时间了,去微博上看看他的诗和画。
希望我老的时候,能活得他那般成熟,又那般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