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毙掉的稿子:喜欢一本书,就大声读出来

标签:
文化影像 |
分类: 新闻作品 |
喜欢一本书
就大声“读”出来
世界读书日里
一群读书人聚在书店
组织了别开生面的“四月朗读会”
走,让我们也去“听一听”
记者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4月22日下午,粉红裙装、小清新风格的郑州大学女教师康华茹站在小小的舞台上,面对台下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朗诵舒婷的著名诗篇《致橡树》,开始还略显紧张。但伴随着舒缓的伴奏乐和听众们鼓励的目光,她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朗诵得声情并茂。当朗诵结束,掌声响起,她还有点意犹未尽。
她朗诵的地点,不是学校,而是紧邻郑州大学老校区、位于桃源路上的城市之光书店。当日,书店二楼比往常热闹许多,到了下午3点,男女老少,已经把这里能坐的地方都坐满了。在店堂东侧搭起的小舞台上,一块绿底白字的牌子,显示了大家聚会的原因和本次活动的主题——四月朗诵会。
康华茹是第一个非专业的朗读参与者。
把自己喜欢的书和文章,当众大声读出来
在众多听众中,书店负责人郑力女士也坐在角落,面带笑容,静静聆听。
朗读会间隙,她向我介绍:四月,春暖花开,风和景明,正是读书的好时节,而每年的4月23日,又是“世界读书日”,所以他们联合郑州电台故事广播,组织了这次朗诵会。与一般读书交流活动不同的是,他们倡议所有参与的朋友,都带上自己最喜爱的书和文章,当着大家的面,大声地朗读出来。
即使没来及准备,也可以在书店的书架上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把其中的精彩篇章与在座者分享。对积极参与,朗读的比较精彩的朋友,书店都有小礼物相赠。
毕竟是第一次举行这样的活动,到了开始的时间,虽然人基本到齐了,但还是没有人有勇气第一个走上台去,开口读书。
故事广播的几个专业主持人早有准备,开始预热,于彬的《陋室铭》、刘阳的《滕王阁序》、达明的《读书人是幸福人》……经典的文字,优美的朗读,置身其中的人都感觉到了愉悦身心的阅读之美。当白纸黑字上令人感动过的方块字,变成可以静静聆听的、充满感情色彩的美妙声音,所触动的,不仅是听觉,而是心灵。
他们“示范”之后,现场立刻就踊跃起来。
普通小学男教师,声音神似童自荣
康华茹之后,小学教师朱晋军也拿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走上了台。
这个个子不高,穿着朴素,相貌平平的中年男子,一读出声音立刻就变得光彩照人。
他的声音太有魅力了,颇有几分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的风采,高亢时显得华丽,低沉时变得磁性,他用平缓中蕴含着力量的语调讲述了刚刚经历截肢成为残疾人的史铁生,在地坛中感悟世间万物的敏感,特别是对母爱的细致描述,感人至深。朗诵中,我看到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士,悄悄地拭泪。
朱晋军说,他喜欢读书,也喜欢朗诵,参加过人民电台的业余主持人大赛,还进入了前几名。
他感到,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是很有用的,比如4岁多的儿子,还看不懂很多书,但喜欢缠着他让读书给他听。而自己越读书,就越离不开书,现在工作、家务事也比较忙,他就在自家的厕所里装了一个书架,有很多新书都是在利用上厕所的时间读完的。
8岁小女孩说:要是每个月都有朗读会就好了
接下来,更多台下的读书人争相上台,或深情,或高昂,读出各自的精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吉他的伴奏下,甚至朗诵了一首法文诗歌。
8岁的杨静怡和妈妈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书店。妈妈是广播爱好者,听到电台的通知,就带着她来了。杨静怡在学校学过朗诵,所以,尽管没有准备,她也在书架上选了一本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把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下台之前,主持人夸她:你第一次登台就朗诵得这么好,表现不错啊。她很兴奋。又问她:你觉得这个“四月朗读会”好吗?杨静怡大眼睛闪了闪,说:以后,要是每个月都有这样朗诵会就好了!
朗读会结束了,有人先走了,更多的参与者留了下了,继续交流读书和朗诵。
来参加活动的某儿童杂志的编辑孙女士说:当下,很多读书人特别是年轻的读书人,是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坐下来读一本书很难了。这种活动确实不错,每月搞一次有点难,但如果每年春天的时候,都能在这里和阅读有个约会,那就太好了!
前一篇:古亭外 红梅开
后一篇:陈之藩:莫须有与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