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大姐

(2006-09-08 09:34:39)
分类: 真情实感
                        梅大姐
 
    梅是一位大姐。我们都属虎,她整整比我大一轮。
    那时候我所在的那个国有棉纺企业号称“女儿国”,车间里织机轰鸣,震耳欲聋,特殊的工作环境造就了女工们的大嗓门;轻工业不轻,又苦又累、工资又不高的岗位使城市女孩们望而却步,于是招来了大批农村姑娘充实一线。所以说实话,文化素质很高的女工不是很多。而梅大姐就很与众不同,到科室工作之前,她也在车间干了好多年的挡车工,因为干得出色,升为教练员,后来发现声音条件不错,单位筹办广播站,她接受培训成为了播音员。后来,她又表现出写作的特长,成为专职的宣传干事。我还是一名车间工人的时候,最早写的就是表扬班组好人好事的广播稿,每天早上,上班路上,从生活区和生产区悬挂的扩音喇叭里听到自己写的稿件经过梅大姐优美的声音播出,简直是一种享受。并不怎么精彩的文字,经过清风徐徐、明月朗朗、银铃阵阵那样的声音处理后,变得异常生动,文采飞扬。到外面的新闻媒体投送稿件,必须要党委宣传部盖上公章,而公章是由梅大姐管理的。当我第一次鼓起勇气,要把一篇稿件送到报社时,知道必须要加盖公章,只好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宣传部,第一次见到了梅大姐。
    梅大姐并不特别漂亮,但她清秀端庄,落落大方,对人很随和,说话很亲切,使初次踏进企业“上层建筑”的我很快消除了紧张感。不过我还是没敢多呆,鲜红的印章一盖好,马上就一溜烟地逃跑了,临走时的“老师再见”说得跟蚊子哼哼似的。不过,那次之后,我感到虽然大企业里等级森严,但主管宣传的梅大姐等老师并不可怕,还很友好,窗明几净、书籍满柜的宣传部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开始幻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到这里来工作,从体力劳动转换成脑力劳动,那该多幸福啊!
    没有经历过基层劳动之苦的人无法理解那种艰辛,我们都赞美劳动者,可是谁愿意真的把一辈子都固定在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直到耗尽全部的精力?大学生们偶尔到工厂里去参观会感到很有趣,作家演员记者们体验一两天劳动者的生活会觉得特过瘾,甚至那些贵族的学校的孩子到农村去吃一段时间的苦会流连忘返。这就像天天吃白馍的人突然换了口味会大叫“杂面窝头真好吃”一样,你让他连着吃一年杂面窝头一口白面不给试试,非把他给吃得死的心都有了不可。
十几岁就参加了工作的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社会底层,什么叫当牛做马,什么是天壤之别,什么叫生不如死。很多工人每天累得精疲力尽,下班后喝酒、打牌、跳舞、睡觉,时间一长,也就安于现状。而我实在干不好也不想干那些繁重而千篇一律的活计,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在这里度过的,我要设法改变命运!我没有任何依靠,只能依靠自己,依靠自己那一点写作的特长!梅大姐就是我的榜样!
    我开始发奋地写稿子,在没有任何背景的环境中,这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同时,我还参加了自学考试和成人高招的学习。之后,我频繁地出现在宣传部的办公室,由掌管公章的梅大姐加盖公章,盖了红印章的稿件好像获得了通行证,我骑着自行车把它们送往省会的各家报社。好在领导比较支持我这种宣传企业的行为,给我了很多方便。于是无论严冬还是酷暑,我都一直在路上,从一个报社到另一个报社,不断地叩响一扇扇紧闭的门,努力微笑地说:“老师,麻烦您看看这篇稿子”……中间遭遇过门卫的冷眼、编辑的讥讽、也得到过热情的指点、无私的帮助。梅大姐这期间对我尤其关照,她觉得我一趟趟地跑来盖章很辛苦,就一次在一大叠空白稿纸上盖上公章,由我拿回去用,让我可以少跑些腿。对稿子她也经常给我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包括我自学报考哪个学科,她都给了我决定性的建议。如果说这时候的我像一个黑夜中的探路者,四周一片漆黑,梅大姐就象一盏微弱但温暖的灯,给我光明,也给我力量。
    后来我们企业的厂报需要人,我被破格调了出来。厂报每个月出一期,梅大姐和我既是记者、又是编辑。后来接上级文件,厅局部委及企业办报一律取消,我以为又要重回车间的时侯,宣传部说需要一个摄影干事,于是我幸运的留下了。就象做梦一样,我真的正式成为宣传部的一员,并且和梅大姐坐面对面!我们成了同事,共同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共同接待来访的新闻单位、共同布置会场、共同油印文件、共同整理宣传橱窗、出黑板报……合作非常愉快。其实,办公楼上都是干部,大家表面互相微笑,暗地里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梅大姐却能和每一个人都友好相处,到哪里都有好人缘。我跟着梅大姐,也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艺术。但我始终没有学好。
    当我通过郑州晚报的招聘考试,离开日渐衰落的企业时,梅大姐说我走得对,说她如果年轻一些,一定也会重新选择。刚到晚报的时侯,完全摸不着方向,根本没有时间了解厂里的情况。两个月后,当我回单位办手续的时候,听说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梅大姐也辞职了,据说她是报考了北京的一所函授大学,去拿文凭时正好赶上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便去试了试,没想到虽然年龄偏大,对方却很欣赏她的实际能力,当即被录取了!于是,梅大姐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北京,虽然丈夫还在厂里上班,女儿也已经上了小学五年级。
    之后,疲于奔命,再没见过梅大姐。不过,我多少知道,梅大姐的婚姻并不幸福,虽然不是包办,但父母的意见占了主要因素。丈夫人倒很好,但胸无大志,嗜酒好玩,而梅大姐一直都是有追求的人。我们在厂报当记者的时侯,采访过厂里最年轻的技术部部长,是名牌纺织院校毕业分配来的,才识过人,人也帅气精神,梅大姐好像对他很有好感。到晚报的第三年,在一辆公交车车上,我偶然碰到了原单位的另一个大姐,我们说到了梅大姐,我随口说:不知道她在北京干得如何?这位大姐很奇怪的看着我说:北京?哦,对,开始她是这么对大家说的,不过现在我们了解的很清楚了,其实她根本没有离开河南,那个技术部部长先辞职自己外出办了个厂,梅大姐一直在他的厂里工作呢……
    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昔日的梅大姐让我感到女性的细腻和美好,尤其在那个缺乏细腻美好女性的落伍大厂;如今的梅大姐让我感到女性的复杂和现实,尤其是见识了太多复杂现实女性的今日社会。我理解她,也祝福她,但我记忆中的梅大姐永远是那个像对待弟弟一样给我盖公章、给我提意见的温婉可亲的大姐。无论身在何方,都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