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不幸是人生不幸的根源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但从自身和身边的朋友的经历中,我深切的感觉到,人生虽然命运无常,但起点阶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幸福的童年,很难有幸福的人生,那些儿时伤痛的记忆,若干年后,依然会令你隐隐作痛;那些幼小心灵烙下的阴影,即使年华老去,曾经沧海,也常常会化为令你大汗淋漓的梦魇。
离异的家庭使孩子必须承受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即使家庭不破裂,争吵不休、形同仇敌的父母也令孩子恐惧胆寒。凶暴的动辄横眉立目暴跳如雷的父亲、粗俗的喋喋不休大哭大闹的母亲、他们可能不曾想到,他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动,在构建健康人格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很轻易地就可以推倒孩子们小心翼翼搭起来爱的积木。缺乏爱、不完整的家庭,会造就懦弱、自卑、冷漠、残忍、无所谓和无所畏,将来走上社会,如果他们不能很好的调整和适应,那必将是一个个问题少年。
那个曾经对爱情充满憧憬的男孩,因为忍受不了他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父母依然没完没了的争吵,索性选择了匆匆结婚,另立门户,这种仓促而就的婚姻没有善始很难善终;那个曾经纯洁无暇的少女,因为与暴君似的父亲屡屡发生冲突,甚至有过自杀的企图。她不忍心母亲为她流泪,她渴望有真实的关爱,可是当她在情感世界里又屡遭欺骗后,索性玩世不恭,像一朵随波逐流的浮萍,不相信真情,只相信利用……
一次,我听一位心理学老师给一些小学老师讲课,他说,中国太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父母们当然也十分爱自己的子女,甚至是完全满足的溺爱,但是那些爱里含有太多的功利成分,他们希望儿女将来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他们希望儿女人前显贵,脸上有光;自己的子女不能比别人差,不能考不上大学丢自己的人。所以尽管他们吃苦受累、操劳一生,背负了沉重的压力的孩子们并不感激他们,甚至仇恨他们。他们是为自己在培养后代。
国外的家长呢,多是采取朋友式的方式,给予孩子们真正的尊重,不按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他们的意志。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美国一个12岁的女孩一天晚上突发奇想,要到自己的男同学家里和对方同居。妈妈知道了并没有斥责和教训,而是默默地帮她整理物品,同时耐心地给她讲过早的做不该做的事情的严重后果。女儿很不耐烦,但妈妈一路陪着她,只是讲注意事项。最后,在到达“男朋友”家门前的一刹那,小女孩放弃了自己荒唐的想法,跟妈妈回家了。这一切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人文关怀,如今被很多人挂在口头,可是谁知道怎样用心地呵护痛心,谁知道怎样地以诚相待吗?那些走在街上的目光含着冰冷、嘴角带着不屑的面孔,我看到了他们苍白的童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