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个“抢”字

标签:
家庭教育生活习惯遵纪守法 |
分类: 随笔 |
这是一个在我心头转悠了很长时间的问题
话说一个“抢”字
时下“抢”成为一个时髦的字,频现于广告词,或各种商业活动中。附近大马路的建筑上有一块很大的广告牌,红底白字弹眼落睛的写着:“抢抢抢,抢什么?抢家具!”这商家“抢”,也就算了,因为背着“无商不奸”的恶名。最近银行也“抢”字当头了:“正点抢红包”,让我这个家里四代人从事金融行当的,有点坐立不安。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什么字不好用啊?偏偏要用这个字!
家里种的仙人球、月季。仙人球和月季都有刺,开花却很美。
小时候听大人讲的坏人,就是骗子、强盗、贼骨头。讲的吓人的坏事情,就是强盗抢、抢银行,所以对“抢”字一向没有好印象。文革中我还是学生,没有见过大世面,但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深恶痛绝的就是“打砸抢”。和平环境,干什么不好,偏要去“抢”!我查过字典,也上网查过,“抢”字有如下解释:
抢 [qiǎng]
1. 夺,硬拿:~劫。~夺。
2. 赶快,赶紧,争先:~先。~占。~购。~攻。
3. 当面责备或讽刺:~白他一顿。
另有一用:刮,擦:磨剪子~菜刀(一般是北方人的说法)。
这第一、三种解释肯定说明“抢”是一种不好的行为,那第二种解释呢,我觉得只有在医院治病救人需要“抢救”,在自然灾害面前需要“抢险”,在体育竞技场合需要“争先”,而在其他场合就不适合宣传这个“抢”字。
首先,什么都习惯了“抢”,就会变得很自我。 别小看了“抢”一些蝇头小利,很得意自己的“快准狠”,久而久之就会习惯了这个动作,见“利”就抢。一有商家活动,就蠢蠢欲动,那些什么节啊,什么日啊,逢场必到,不管抢购到的东西是否合适,是否有用。
其次,习惯了要“抢”,就会变得很自负,尤其是孩子。总觉得自己什么都要抢到手,慢慢的就失去了宽容大度的心态,还容易出事情。譬如排队要抢先,不懂先来后到;坐车要抢占座位,只管自己或自己的家人;过马路要抢红灯,只顾得要快,对交通规则却置若罔闻……
再则,小事上习惯了“抢”字当头,大事上自然而然以“抢”立本。商家以“抢”招徕顾客,希望自己的营业额暴涨;银行以“抢”之名吸引客户,实质为了自己“抢”存款;领导布置任务可以不看过程,只认结果,让老百姓不择手段去“抢”着营销……全社会都这样方方面面、日常持久的“抢”风盛行,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好啊?——浑浑噩噩,虚假繁荣。
家里种花人
我们从小受到父母的教育是不许“抢”,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培养一种良好的心态。长大后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也一直是要礼让别人。再后来就懂得了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为人民服务”。而“抢”这个字,前面加一个“争”,成了“争抢”;后面加一个“夺”,就是“抢夺”。和“说谎、骗人、打人、骂人、偷东西”等一样,“抢”总归是一种“以伤害别人,自己取利”为目的的不好行为,不宜提倡,更不能盛行。
母亲闲来做纸工
盛开的仙人球
今年五月盛开的令箭荷
这朵花今晚要开
不是我危言耸听,教育的事就是要防微杜渐。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千秋伟业更应警钟长鸣。时下也很流行“有教养”、“贵族精神”的说法,我想这里面是绝对不会有一个“抢”字的。
虽然有刺,花开是美的。话不中听,用意是好的。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