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回家看看

(2014-06-03 20:39:30)
标签:

情感

家庭

分类: 感悟

常回家看看

上周有微信友转发了一个时尚街公益片《活着》,我原来已经看过的,再看一遍却引来我更深一层的思考。片子的导语:“视频催人泪下,人为什么活着?”结尾的提示:“时间无法倒流,且行且珍惜。”

我父母的结婚照

常回家看看
父母结婚58周年时又拍了一次婚纱照。
    常回家看看

公益片《活着》说的是一对夫妇生有一双儿女,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成人,让他们结婚生子。但儿女们却另立了门户,看似有八个人的大家庭,又恢复到只有两个老人。在辛苦操持了一辈子后,老太太先走了,老人孤独的活着。儿女们永远都是那么忙,忙到都没空顾及生他们,养他们长大的父母,而且还觉得很理所应当。直到有一天老人也病入膏肓,即将不久于人世。他找上门去看了儿女,收拾好所有的东西,给儿女写了最后的一封信,还把不多的积蓄都留给了孩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借用网上@佛经故事的三张照片,谢谢了!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盛开的月季
    常回家看看

墙角的铁线蕨
    常回家看看
折断的秋海棠
    常回家看看

自从有一年央视的春节晚会上陈红演唱了“常回家看看”后,一夜间这个歌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大河上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民心民意,号召天下儿女常回家看看父母。公益片《活着》也秉承了这个意愿,而且写得更迫切,更感人。怎么才能做到让儿女们都自觉自愿常回家看看父母呢?我想到了我的家。

和上海几百万普通家庭一样,我的父母是普通的银行职员和学校老师,父亲上有母亲,下有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孩子。这样的八口之家,一直延续到1969年妹妹因公牺牲,1971年祖母病逝。1972年姐姐结婚,嫁到婆家去了,这在当时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父亲对姐姐、姐夫的唯一要求是,每周六晚上回家吃饭。后来,这就成了我们家的规矩。两个弟弟婚后都和我父母亲住在一起的,1979年我从黑龙江举家回沪后,住在婆家,也加入了每周六晚上回家吃饭的队伍。从1982年我小弟弟的儿子出生,我们家每周六晚上聚餐的人员就达到了14人,父母2人,加四个3人小家庭。这样的情况延续了二十年,直至我外甥结婚成家。

如今的外滩

常回家看看
春来秋去几十年
    常回家看看
上个世纪的照片
    常回家看看
生活中有大路,也有小径。
    常回家看看
垂丝海棠
    常回家看看

 

“周六家庭聚会”的坚持,全靠父母的努力,带着我们四个小家庭。这二十年中父母亲换了三个住处,原本住在延安东路的石库门房子,1996年延安路高架动迁,他们先搬到了石门路的住处过渡,1997年就搬到了浦东香山的动迁房。可不管搬到哪里,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从他们的六十多岁到八十多岁,他们一直为我们一家人每周六的团聚操着心。每周三他们就开始一起写菜单了,罗列好要买的东西,然后一个菜场,一个超市去买菜,买东西。石库门的房子厨房在楼下,我们家住在二楼,每次为这一顿饭他们要楼上楼下跑无数次。而石门路的房子是新公房,他们住在六楼,因为底楼是商店,实际有七层楼那么高。当时父母亲都已是七十七、八岁的人了,但他们还是把每周的家庭聚会当作自己的一件大事来做,几乎天天要登高落下,准备好星期六十四个人的饭菜。住到浦东香山新村了,六层楼的动迁公房,他们住在五楼。新建的小区,生活设施都不齐全,最近的农工商超市要走二十分钟都不止。父母亲还是这样,每周三一起写菜单,然后四处去买东西,五层楼上上下下。那时候的我们还都在上班,都确实忙得要死,但要帮父母亲搞好每周六的家庭聚餐也是我们的任务。我们都会带东西过去,尤其是浦东比较难买的荤菜。后来上五天半班了,周六下午谁有空谁就先去做事情。再后来就是父母亲把汤啊,肉啊大菜先做好,我们去负责热炒,摆放冷盆。饭后我和我姐会洗碗,把厨房收拾干净。(很可惜,这二十年几乎没有什么照片)

父母的结婚照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在延安路老屋的照片
    常回家看看
1995年金婚
    常回家看看
2005年钻石婚
    常回家看看

2002年我要退休了,我说我从学校出来就到黑龙江去了,回沪后就去了婆家,后来自己有了房子又把婆婆接到自己家住,但对为我操心了几十年的父母一点也没有尽过力,我要把他们接过来一起住了。先生同意了我的想法,我们在金汇路买了复式的房子,2003年把父母亲从浦东接了过来,每周六的家庭聚会也就搬到了我们家。我们夫妇俩担下了这个重任,每周三由我写菜单了,平时去超市多买一些东西备着,周六一早,先生和我一起去菜场买菜。下午大家陆续到了,一起帮着做准备工作,晚上围着一大桌吃饭,我觉得这是父母亲最高兴的时候。自外甥结婚后,外甥媳妇就是弟妹们的大嫂了,她提议饭后由他们这代人负责洗碗,而这以后也成了我家的规矩,有十年多了吧。

父亲和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常回家看看
在钻石婚庆上和同事们最后一次合影
    常回家看看
年年花开花落,却不见父亲归。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后来父亲因病离开了我们,他对我们一家人始终在一起的事是非常满意的。2008年姐姐把母亲接到她那儿的别墅去住了,那以后的家庭聚会也就搬到了九亭,一直到现在。如今是以姐姐姐夫为主做家庭聚会这件事了,每个星期三,母亲会提醒姐姐,你还不写菜单啊?每周六的下午,大弟弟负责下午茶,冲咖啡。晚餐前,是我们这代人忙做饭,晚餐后是下一代人忙洗碗,烧水倒茶,九点钟姐夫还会提供一小杯烧咖啡哦。一家人,其乐融融过一个周末。

九亭姐姐家的小区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硕果累累
    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1972年开始,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家周末回家吃晚饭的规矩从来没有破过。这首先来源于父母的爱,而这爱又是无私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父母的退休工资都只有几十元钱,但他们就这样尽其所能,让子女们每周末都回家来吃饭,从来不附带任何条件,而且是两个老人自己尽心尽力去操办。父母的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家有什么事,兄弟姐妹都会一起出钱出力办,从来不会有电视节目里那种搞不清的事情的。

这个规矩的延续还因为爱的传承。在我们家,所有的人,只要人在上海,周六必须到父母亲跟前报到。连孩子们都知道,要争取一年全勤奖。有时候有人不舒服,也会带病来报到,不用做事情,只需躺在沙发上休息。现在我们家有四代十九个人了,在这个和睦的大家庭里相亲相爱,幸福生活。

所以我说,“常回家看看”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首歌,一个广告片就能带来效应的。需要一家几代人努力付出,共同传承的。

母亲今年95岁了,和我们一起过的“三八”妇女节

常回家看看
这是母亲91岁时画的画,这两年她还在坚持写字画画。
    常回家看看
马年春节,姑姑来看望母亲。
    常回家看看
我们和母亲
    常回家看看

 

         一四年六月三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香港,香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