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廿年媳妇熬成婆”
(2011-08-02 16:53:08)
标签:
家庭婆媳关系杂谈 |
分类: 心情 |
婆婆离开我们整四年了, 阴历七月初二又是她的生日,所以这些日子经常会想起她。
话说“廿年媳妇熬成婆”
眼下,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廿年媳妇熬成婆”这句话,上了年纪的女人还大多有过这段经历,而其中的体会,却各有不同,都是过来人了。我从30岁嫁到婆家,婆婆离开那年,我61岁,给我婆婆做了31年的儿媳。“廿年媳妇熬成婆”这句话难听就难听在一个“熬”字上,似乎天下婆婆都很凶,(儿)媳妇都很难做人。等(儿)媳妇二十年后熬成婆,再周而复始地去对待自己的儿媳。其实不然,我觉得这个“熬”字可以有很丰富的内涵,只要摆正态度,“熬”可以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可以让小姑娘们完成成为一个成熟女人的转变。
我婆婆是常州人,嫁到宁波人家后,她就变成宁波阿婆了,一口宁波话比常州话还要容易上口。上海小姑娘都知道的,宁波阿婆蛮厉害的,到宁波人家做媳妇就更不容易了。不过,就我做了30年宁波人家的(儿)媳妇而言,我觉得这个“厉害”,这个“不容易”都是相对的,有时我还觉得婆婆的这个“厉害”是必须的,而媳妇也必须去学会承受这些“不容易”的经历。
我生下女儿是在婆家坐的月子,1979年初,我们一家三口从黑龙江回来,直接住进了婆家。1984年时有了自己的住所,搬出去单过了几年。1990年当我们有了稍大的住所后,就把婆婆接来一起住了,后来婆婆一直是跟着我们的。我婆婆长相比较“板”,平时不苟言笑,所以,就是不凶,也很让人心生敬畏的。在婆家坐月子的时候,先生在黑龙江没回来,我是单枪匹马受了婆婆一个月的规矩:不许看报纸、电视,不吃生冷的东西、手脚不许下生冷水,不要长时间坐在床上抱孩子,小心腰疼,孩子哭了,不要马上抱她,让她哭一会……这么许多的“不”,换回我们母女俩都很健康,没有任何“月子”后遗症,头不痛,腰不酸,脚后跟也没毛病。
女儿们在娘家就是自由,可以为所欲为,父母亲不会怎么责备,如果让父母说上两句,也不会往心里去。而媳妇在婆家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必须按婆家的生活习惯过日子,更何况婆婆还会有自己的规矩。在我婆婆的眼里,儿子比媳妇重要,孙子一代比儿女一代重要,不过在所有人中,她把自己看得最轻、最不重要,衣食住行总是保持得最简单的。婆婆最富裕的行为就是经常带孙儿外孙到外面去吃早点了,我女儿对上海小吃的回味,大多是阿娘(奶奶)带给她的。婆婆这么严于律己做人,让晚辈都很敬重。婆婆还非常能干,屋里屋外都是一把手,她教育孩子:读书是学校里的事,回家不许总是捧着一本书,做家务!所以我先生的兄弟姐妹都很会干家务活,不容易的是他们文革以前的书也读得很好,如今他大哥年届七十了,还在为国家的国防建设效力,可见严格教育下的孩子更容易成材。
我婆婆一辈子节俭度日,后来我们条件好了,我给自己父母享受的,也愿意让她这么过,但她经常说“不”,只有我女儿最能为她花些钱买东西了,她一般都不会拒绝的。晚年的婆婆身体不是最好,也就不那么能干了,后来和我们一起住的那些日子,她就是“一本正经”的当婆婆,而我却是“上有老、下有小”屋里屋外的忙了。这几十年,我们婆媳就这么平安相处,婆婆几乎从来没有当面说过我好,这大概是她做人的原则吧,但是她也从来没有骂过我,哪怕是轻微的指责都没有,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她的严厉造就了我的“合格”吧。“廿年媳妇熬成婆”了,我也可以像我婆婆一样为我的儿媳言传身教了,可惜我没有儿子,永远也不会做婆婆的啦。
如今的小姑娘都不太愿意有一个严厉的婆婆,恐怕影响了自己的发挥,不过,等她自己当了婆婆后,不知会怎么去要求她的儿媳,也许也是很自由的随便吧。如果这样一代一代的相传,我想,以后的中国就会像现在的国外一样了,少了许多家庭的亲情。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