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时
(2011-01-18 16:19:20)
标签:
民生养老杂谈 |
分类: 心情 |
茅屋为秋风所破时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能大段大段背下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尤其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两句,世代为人传诵,成为一种高尚情操的象征。那是1200多年以前唐朝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佳作,初中语文课学到这篇文章时,我就觉得诗人很伟大,竟能如此体恤民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一点点长大,成年,变老。悠悠岁月中,但凡遇到和普通老百姓相关的事,我总会想起杜甫的这首诗,这些年更是如此。不同的是,我对另外两句诗也感兴趣了: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那是因为我也有了这样的经历。
我有着比较喜欢管“闲事”的性格,还因为长期从事着人事工作,按着民间的说法,总应该办点“人事”吧,所以从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单位迈入退休及花甲的老年人多起来的时候,我就开始向单位领导提一些关心退休人员的建议了。寒来暑往,数一数十年来写的关于退休人员、退休工作的建议有七、八份,而写过的相关文章,类似“富窝里的民生问题”等的就更多了,不过我以为大多数文章都如屋上的三重茅,被风刮得“飘转沉塘坳”了,而且无声无息。前不久,我还验证了我的这种推测,我跟已经退休的前领导说起我曾经写过的一些文章,他很轻描淡写的回答我:根本没有看过,忙不过来的。这个回答让我一时语塞,但我还是回应了:“你这个回答让我很难过。”的确如此,我宁可领导回答我:“考虑过的,但是……”随便你“但是”后面是什么文章,至少想到过了。可现在是连看都没有看过,岂不白费了我很多年的心思,也终于让我知道为什么“唇焦口燥呼不得”,而只有“归来倚杖自叹息”的份了。
如今这个社会上,像我这样“被冷淡”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也已经变得很淡漠了。比如住房问题、物价问题、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年年岁岁被人提及,而且是无一不牵涉到“民生”问题,但却岁岁年年不能保证下一年不被提及。这几天正值2011年上海的“两会”期间,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强调“民生”问题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一些,人大、政协的代表们都做了许多翔实的调研,写了一份份据理力争的提案,而且个个都在会上慷慨陈词,不知道今年“两会”后会有什么结果。
回想过去,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我们崇尚的干部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他心里想着全县的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后来我也看到、遇见过很多这样的好干部。还是行里那位已经退休的老领导,当年在发年终奖金时,会特别关心搞后勤保卫工作的人,因为他们的级别比较低。有一年,他还拿了自己的奖金让我专门给打扫行长室的清洁工送去。老领导的言传身教,让我们也是这样做人行事的,时时刻刻要想着为别人做点什么。
不知怎么搞的,我是退休了,世界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我看不大懂了,当领导的会有许多人(各个层面的)照应着,而当老百姓的,却不大有人关注了,很多事都“唇焦口燥呼不得”,多少年也不能解决。仔细想想也是,干部都是上面任命的,用不着下面老百姓说话的,一般人,包括后来上任的年轻干部,自然都是唯上不恐下了。不过我相信事情总有一个“度”的,到了积重难返时,会有“爆发”的,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年根岁末的,说些什么不好,偏要说这些不中听的话,那是因为我的心,想起了许多我已经无能为力的事,因此寄希望于后来人,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么希望我在“富窝里的民生问题”,在“年终盘点”里写的事情有人关心,有人去做好啊,也多么希望现在在位的领导告诉我:你说的,我知道了。而不要等到将来退休后也回答我:根本没有看过,忙不过来的,让我心寒。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虽不是八月,虽没有秋风,但基层民生问题的茅屋,比起耸立的工程,比起富窝里的新一代,确实有点破烂不堪,需要有人来关心关心哦。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