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情 |
今日小雪,那年这时我正坐月子呢。
这两年结婚生子的事真多,几年前进行的小青年都做妈妈了,和我差不多年龄的人都升级做奶奶、外婆了,所以坐在一起常会说起自己,或是女儿、儿媳坐月子的事,还时有上门去看望产妇、给宝宝送一份礼物的事。现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合在一起,两家人添了一个宝贝,自然喜气得不得了,也娇贵得不得了,想想自己也坐过月子,感觉真有天壤之别,心里还有点莫衷一是。
记得那年秋天,我已经三十岁了,为了大人小孩都安全,我从黑龙江独自自费回上海生女儿,她爸还得留在那儿挣钱,要等过年的时候才能请探亲假回来看我们。那年上海的冬天来得特别早,还没立冬,冬天似乎就已经来临,连我这“东北人”都觉得冷。因为我是难产,而且那时候又不能随便剖腹产,结果动了产钳,吃了不少苦,在医院住了十来天。顺着“嫁出去的女儿,就是人家人”的说法,产后我是一个人带着孩子到婆家去坐月子的。从恋爱到成家,都是在黑龙江,虽说这八年中也几回上海,每次也去他们家坐坐,但毕竟是陌生的,还没有都在上海的家人们相互熟悉,这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从产院到家走着只有十分钟路程,我是坐了三轮车回的家,然后就上二楼,进了我坐月子的房间,在那儿过了小雪,又到大雪,足不出户,饭来伸手,坐了二十多天的月子。
婆家是宁波人,不用说,就该猜到婆婆是很严厉的,好在我脾气好,听话就是了。果真如此,最记得几件事:不许看书报,否则眼睛要不好的;要多躺着,只能喂奶的时候坐一会,否则腰要不好的;孩子哭了不许抱,让她哭一会,肺活量大,日后中气足;抱孩子的时候不许不停地颠啊摇啊,养成坏习惯…… 前面两条好做,都是为了我好,而且开始那几天眼光是散的,也看不清东西,再说那时也没什么好看的呀,躺着休息吧。可孩子哭了不要抱是比较难做到的,那是自己孩子呀。还好,屋里有一个带玻璃拉格的五斗橱,朝门口放着,玻璃照得见从楼梯上来的人,我偷偷抱孩子的时候就看着那玻璃拉格,有人影了,就赶快把孩子放下,调皮捣蛋了好几回。抱孩子不要颠啊摇啊,也是对的,如果养成习惯,带领她的人会很累的。那时候没有“嘘嘘乐”,都是用旧床单做的尿布,坐月子的日子里,天寒地冻的,都是婆婆和小姑子们给洗的,而我却在暖和的被子里,天不好的日子,尿布晾不干,还得靠煤球炉烘干。那时候物资供应还很贫乏,我们两个又是没有户口的,计划供应的东西都是用着别人的份额,好在我奶水很好,否则这牛奶、奶粉真不知道那儿去弄,怎么来养活这个小宝贝。过年以前她爸回来了,这感觉不知有多亲。因为大家都很忙,也因为我们舍不得孩子,过完年,女儿刚满四个月时,我们就抱她回黑龙江了。我们俩自己带她,也许是月子里规矩做得好,她一直是很乖的,不生病,也不用操心。我们一家三口在黑土地上生活了近两年,后来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跟大部分知青一样,返城了。
说着自己坐的月子,再看看现代人坐月子,自我感觉是非常地苍白、单调、贫乏,不过我同时觉得还有着历史的厚重,有着传统的精髓,婆婆的那些代代相传的规矩还是很有道理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虽然我不会做婆婆,但是坐月子的好方法、好规矩还是要教给女儿的,要他们在传统经验和现代方法的交织中生育一个好宝宝。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