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情 |
在浦发银行建行十五周年之际,除了在行内网上能看到一些报道以外,也在电视、广播听到一些,看得最真切的是城市高架两旁迎风猎猎抖动的标语:“传承梦想,共创未来”,那时,我也真想迎风呼喊一声:浦发银行,你好!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翻开十五年以前的工作手册,1992年7月23日,我作为工商银行的工作人员,第一次参加了关于筹建浦发银行的会议,从此被卷进了这一波金融改革的新浪潮。数一数身边的工作手册,有几十本,它们记载着我非同寻常的三千六百多个日子,那千百个会议、那千百件工作安排,都见证着我们创业的艰难、记录着浦发人开拓的不易。看一看这份“人员来源”,就知道我们来自四面八方,就知道当初要招聘几个业务骨干是多么不容易,通常是一报到就派到第一线工作了,而且一个人要顶几个人用。再看一看浦发银行招聘的第一批学生名单,他们真是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啊,珍惜和宝贝他们,感谢他们为浦发献出了全部青春和热血,而令人欣慰的是他们也在建设浦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了。
当风从眼前掠过,当双手合上所有的卷宗簿记,眼前依然有许多踪影,耳边还是飘荡着种种声响,而心灵的河啊更是汩汩流淌。我一共有过五种版本的名片,它们显示了我工作的变迁:地点、电话、通讯方式等。从四川中路220号五楼一个“筹”字开始,到宁波路50号一楼、二楼、三楼,电话从七位数到八位数、从分机到独立号码机,后来有了拷机,还有了E-mail,不变的是我的名字,还有我一直从事的工种。如今这些名片都化作片片蝴蝶,汇入了滚滚尘世中,波澜不惊。我还有两份新老版本的劳动合同,一张聘书,先后和三任行长签了聘约,也就是说为三位行长管理过人事工作。虽然每年的年终考核都是“优秀”,可那是不作数的,因为考核是我管的事,碍于面子也不会给我打低分,这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我知道人事经理对于一把手是何等重要的助手,在后来的岗位说明书中我都写上了要体现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意志,不过我肯定做得不好,因为我独立的性格经常要转不过弯来,否则也不用写上一条来提醒自己。人去楼空后的反思替换不了当年的慷慨激昂,但愿我珍藏的聘书也是领导认可的一段历史,而历史是不可逆转的。感谢命运,感谢浦发,让我在这十年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可相关的人儿在同一个时间却想着不一样的事情,不知有谁和我与共,回忆着十五年前的事,拿着行庆说事,写在自己的“博客”上。
二〇〇八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