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情 |
对于天天要买菜做饭的“买、汰、烧”们,最烦的事就是吃什么了,所有“天天饮食”的男女们,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回答“随便,随便”,但等到吃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副表情了。唉,巧媳妇不仅难为无米之炊,更难为“随便”之餐。
要说做饭难,我总归可以算一个了。原来我母亲、我先生和我三个人一起吃饭时,母亲有皮肤过敏症,所有鱼虾海鲜一律不碰,南瓜、莴笋等要“发”的菜也都不吃,我先生是个素食主义者,基本不吃荤菜,而我的这个“不吃大蒜、韭菜”的要求,放在在他们面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要照顾一家人的特点,还要吃得有营养,这顿饭难做吧,如果要求每个人都能有四菜一汤,非得要做出六菜两汤,才能满足。母亲去了姐姐家以后,平时就我们俩吃饭了,做饭的事看似可以简单些,其实难度更高。因为总不能全素食吧,不能总是豆制品和蔬菜的排列组合吧,还有我自己呢,可是煎四块带鱼,我要吃两天,烧十块红烧肉,要吃一个礼拜,都没有味道了。这两天先生出差,女儿回来陪我,她倒是不挑食,可想想她平时没什么好吃的,要给她改善改善,于是我每天买菜做饭还是忙得不亦乐乎,不比上班的人空。
要说做饭不难,我实践下来,觉得是可以学着做到的。第一个条件,学做饭的人必须先学会吃,会吃,知道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的人,才能学会做饭,才能往后逐步达到做饭不难的境界。如果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好吃的人,上海话说“烂糊三鲜汤”的人是学不会做饭的。生活中能碰到很多这样的例子的,比如我父亲,他在银行上班的时候很忙的,都是我奶奶做的饭,奶奶没有了以后怎么办?那时没有几家请得起保姆的,父母亲就自己学着做了,而且是以我父亲为主的。因为他们都很会吃啊,无非是一个作料、一个火候的问题,所以做着做着,就做得很好吃了。母亲说“史”家门里一人一张口,都是以吃为主的,我大概也是随了这个姓吧,起码结婚以前我是不做饭的,吃着做着,做着吃着,就学会了做饭。我两个弟弟还没有退休呢,也还是只会吃不会做的主,我两个弟媳都盼望着他们和我父亲一样,吃着吃着,以后也很会做饭了。
要学会做饭不难,还必须是欢喜吃、善于学,脑子里总惦记着减肥、少吃点,恐怕也是不行的。也许是因为要做饭,还想着要把做饭这件事做好了,所以我们家有很多菜谱书,分菜系的、分种类的、传统经典的、简单懒汉的都有,想到做什么,可以去翻书找做法。平时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要是关于做饭,关于营养饮食的,都要拿来看看,或者顺便听听,然后化作自家菜单上的一个菜。中央台每天早上8∶34的《天天饮食》是我经常看的节目,尽管只有几分钟,我总是一边看一边记,日积月累有好几十道菜,周六的家庭聚餐总是用得上。虽然我先生老是“打击”我:“你以为大菜师傅这么好学啊?”可我也不是文盲在上大学啊,我有几十年的做饭经验呢,何况是做家常便饭,又不是烧酒水!
每天照样做着我的饭,还算好吃吧,每天仍旧看着《天天饮食》,并以此为题,写了以上这些话,幸福日子也离不开吃啊,看懂我这席话,保管也是会做饭的一把好手,并且全家乐融融。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