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称谓的困惑(学校篇)

(2009-08-14 14:47:25)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情

2000年的秋天,去雁荡山旅游,遇见一位农村作家在推销自己的书,并言能根据购书者的名字,赠两句诗。很同情这样的作者,便买了他一本书,他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两行字:“史书家珍存千年,奇玥瑰宝传万代”,这里面就有我的名字了。

称谓的困惑之二(学校篇)

 

一个人自呱呱坠地来到人世,父母便会给自己一个姓名,以区别于他人。但是每个人的姓名在家里一般是用不上的,在家有小名(乳名),而用得更多的,却还是根据在家里的位置,所拥有的各种称谓。一个人走出家庭后,就不再用父母儿女、兄嫂弟妹、七大姑八大姨的称谓了。然而在他进入学校,或再踏上工作岗位的几十年中,就一定能用得上那个父母亲给的,有别于他人的姓名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据我的经验,姓名一般都用在书写的时候。因为人在家庭以外的一生中,所背负的称谓也是众多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在学习的阶段、在工作着的几十年里,各种称谓也在随之变化着,还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人们听那个称谓,就知道那是什么年代的事情。

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是就近入学,一条弄堂里同样大的孩子,往往就在一个班级读书,家里的兄弟姐妹也都在同一个学校不同的年纪上课。入学的时候,因为很新奇的,都互相叫着学名,就是父母亲给起的那个姓名,可没几天功夫,家里用的小名就登上学校的大雅之堂了,什么阿大、阿尼,或者小宝、毛头,一下子就传遍了全班。再过一年、两年,就都叫绰号了,根据长相叫的有:黑炭、美女、长脚等,还有根据姓名的特点,挖空心思丑化的,比如豆瓣、盐津枣、方块,真是应有尽有。而且同学之间叫绰号会变得非常习惯,频率之高,远远超过了叫同学的大名。更好笑的是,由于普及九年制教育,读中学还是就近入学,因此,小学里的绰号还会一直延续到中学里,甚至上高中的时候。那时没有绰号的人,实在太少了,要不就是他的名字太古板了,念都念不上来,要不就是这个人太不合群了,否则同学们肯定会想方设法弄一个绰号给你的。

在我的记忆中,学生时代每个人的姓名只是老师用来点名的,或者每个练习本上会刻有自己的姓名章。我的姓名最后一个字“玥”,那时并不常见,绝大部分人都错读作“明”,因为被叫大名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也一直将错就错,听到将“玥”读作“明”的,我一直会敏感地答应:“到”,几十年了,一直错到现在,似乎那个被读错的名字就是我的真名一样。

学生时代在人的一生中终究是短暂的,但是那种有趣活泼的“起绰号”却是深入人心的,不知后来的学校,学生们如何相互称呼,我想除了叫绰号,一定会有叫英文名字的了,因为时代不同了么。

 

 

 

〇〇九年八月十四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