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评弹

(2010-06-09 15:06:52)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情

“绍兴戏”、“沪剧”、“评弹”这三种戏曲号称江南人的最爱,在还没有电视机的年代,随便你路过哪一条弄堂,都能听到从某家石库门里传出娓娓动听的《梁山伯祝英台》、《星星之火》、《红楼梦》等等好戏的插曲。那时候无线电、电风扇算是普通人家里最豪华的家用电器了,后来有半导体收音机了,能听到这三种戏曲的机会就更多了。我们从小就在这些江南戏曲的熏陶下长大,至今还有许多熟悉的曲调能随口哼哼。在当下Rap 盛行、流行歌曲、摇滚音乐充斥电台、电视台时,偶尔听到这委婉的江南曲调时,依然还是十分喜欢。最近,每星期二能在艺术人文频道看到一档“评弹天地”节目,便抓住不放了,听主持人说得一口糯糯的苏州话语,还有一段段或激昂或悠扬的弹词开篇,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这三种戏曲,我最爱评弹了。记忆中儿时最温馨的一个场面就是:每天的晚饭以后,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围坐在红木八仙桌的四周,一人一个椭圆形的红木凳子,坐着、跪着都很稳当。把带葫芦装置的电灯往下拉一点,正好照在四方桌上,我们就一起做功课了。父母亲在自己的房间里忙着什么,只有奶奶坐在一旁的床边,打开壁炉台上的无线电,一边听着评弹节目,一边陪着我们几个。“三笑”、“西厢记”、“珍珠塔”、“武松”……许许多多的故事,我们都是从评弹节目里听来的,刘天韵、杨振雄、张剑庭、徐云志等许多评弹艺术家也是在评弹节目里知晓的。奇怪的是我们每天跟着奶奶听完了说书,也做完了作业,这两件事一样也不耽误。有时碰到电台里教唱弹词开篇,我们还都会跟着学唱,现在仍能记得的有朱慧珍的“大九连环”、蒋月泉的“莺莺操琴”、徐丽仙的“新木兰辞”等等,虽然已经唱不全了,但那抑抑扬扬的曲调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听评弹的好处很多的。记得有一次和老领导一起闲谈,也说到了听评弹,老董事长问我怎么会喜欢听评弹的,我说先是跟着奶奶听的,后来,在日长时久中就感觉听评弹起码有两点好处,一是学会叙述,因为说书的人就是凭一张嘴,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得一清二楚,这对学生学会表达是很有帮助的。二是有利于学会写作文,说书的人对事物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都非常细致、细腻,还有许多对环境渲染的话语,这对学写文章都是很有启发的。其实这些话也是我一边回答董事长的问话,一边总结的,但事后想想就是这些道理,因为长大后的我,在表达上有一定的逻辑性,也还能写写,这应该是归功于从小听评弹的缘故吧。因为那时候的人是不知道在课外花钱找人补课的,也没有什么学习班可以上,于是“评弹节目”在无意中就成了我们成长中的老师。

而现在,要找一档评弹节目听听,已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了,《戏曲栏目》频道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购物频道,翻遍“每周广播”的节目单,也只偶尔能发现有一档评弹节目,母亲在每天傍晚时分必定端坐在电视机前听说书的习惯也只好改掉了。这一定是“收视率”作的怪,好的、坏的、应该保留的和必须制止的都用一把尺去量,结果一定是个怪胎。其实世间事物不能一切都市场化的,有些需要去引导、去发扬光大的,否则会把民族的、传统的,很多好的东西都埋没了。

“朝听溅溅黄河急,夜渡茫茫黑水长。”铿锵有力的弹词开篇《新木兰辞》当年曾经帮助我背完了语文书上的课文,现在听来还是那么激动人心。《大九连环》中描写端午热闹场景的唱词“锣鼓轻敲,撒啷啷子锒啊铛,撒啷啷子锒啊铛,锒里锒铛撒锒一声响,咚咚呛,”真是美妙至极。还有那深情的《宝玉夜探》、相思的《莺莺操琴》,都让人百听不厌。好在网络世界极大无穷,爱听什么,到网上兜一圈吧,一定能如愿以偿。

 

年六月九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换了人间
后一篇:香港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