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敦厚 墨色饱满—读著名画家王宝珠作品

标签:
杂谈 |
本报记者/戴光耀
王宝珠的花鸟画崇尚天真、自然,注重对传统的研究和传承,追求艺术的内涵和本质,用笔富于变化。他笔下的荷花、牡丹和菊花,生机盎然充满灵动,娇艳明丽而不媚俗。王宝珠的山水画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连绵起伏的苍莽群山,被浓缩为极富张力的线条,以最具生命力的波浪,打破重嶂叠峰的块垒状态,或浓淡相间,在遥远处勾勒出一脉飘逸的峰峦;或用粗犷的线条勾勒出滚滚逼人的山势,幻化成独立于世的“山浪”与流韵。王宝珠的人物画形象饱满,富于内涵,代表作《荷花仙子》将一位古装少女在无际的荷荡中手捧莲花凝思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作品色彩丰富,浓淡相宜,画面祥和静雅,令人回味。
王宝珠出生在水乡江苏省宝应县,这里河网交错、湖荡密集,成片的芦苇十分壮观。王宝珠说:“芦苇的特性是丛生,修长的苇茎十分柔韧,根须盘缠纠结、紧扣大地,耐寒,抗风,适应性极强。芦苇的形象具有丰富的象征内涵”。他笔下的芦苇,不泥古法,不重唯美,而是被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寄托着作者的情怀和所崇尚的精神。无边芦荡中的数只水鸟,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在作品《红芦》中,王宝珠大胆运用红色重彩,使在秋风中舞动的芦苇如燃烧的晚霞,令人震撼。
王宝珠对伴随他长大的芦荡情有独钟,他说:“要创作更多的以芦苇为题材的作品,同时兼顾花鸟、山水与人物。”我们相信王宝珠能取得更丰硕的艺术成就,因为他坚实的基础,厚重的文化积淀,更因为他的刻苦和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王宝珠,号大石,1957年生于江苏省宝应县。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花鸟画高级研修班学习,师从李亚如、刘大为、张立辰。有多幅作品被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画廊、美术馆及收藏家收藏,还被收录于《中国当代书画家精品集》、《二十世纪中华画苑大画册》、《中华古今书画家吉祥福寿大典》等典籍。2005年,《平生不肯轻言语》获得“首届中国画金鸡奖”;2006年,《荷塘》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青松挺且直》入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中国画展”;《雄视图》入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百名将军、百名画家书画邀请展”;《红芦秋深》入选第四届“牡丹杯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红芦》获当代中国画名家与中国美协首届创作高研班作品展优秀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室创作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宝应县美协副主席,宝应国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