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不,应该是第一公里

标签:
it互联网科技o2o社区o2o |
http://s6/mw690/001jB5irzy6UoHAQweh35&690
社区O2O将在15年爆发, 这两天腾讯、阿里先后被传出间接涉足社区O2O的消息。太多的企业都以为社区O2O是一块宝藏,但其实也是一滩泥潭,有太多英雄好汉都深陷其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生活服务类电商如同早上五六点的太阳,将来做起来的希望绝不低于制造业和零售业。
一直都不太清楚社区O2O其中的要点和关键因素,所有的社区O2O关注点都最后一公里,希望整合更多的物业、线下商户、物流、自取点资源,在最后一公里做好服务。直到自己亲身参与了,才真切认识到,其实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第一公里。
年初的时候,受到一个师长的启发,在厦门投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厦门马上到微超市”。通过微信公号作为用户入口,公号菜单引导进入超市页面。整个项目非常简单,就是用户通过微信就能购买生活用品,同时配送到家。商品上线的第一天就锁定了这个项目的价值点“所售商品比社区超市便宜20%,同时一块钱也送到家,一个小时内送货到家”。
项目启动后的第一周建立了一个线下团队,包括店长、库管、配送等。第二周开始启动地推,选择了思明区湖滨三里的一个社区,一个社区有9栋24层到29层的楼,每层有6户。
现在一个月过去了,平均每天100单购买,平均每单金额21元。这个数据比预想中的要高,因为地推其实就选择了一个点做促销,整整促销时间只有三周,在社区的门口摆摊,每天推出一款特价商品,用户第一次购买可以1一块购买一瓶市场售价2.5元的可乐,或者可以以2.5元的价格购买一瓶市场售价4元的王老吉。更重要的是这个数据几乎可以养活这个点的团队,用节省下来的店租水电补贴用户。
实际上因为就做了一个小区,送货极为集中,同时仓库就在小区旁边,核算后,两个配送人员就可以提供周边类似的5个小区的配送,一个社区服务点能够产生每天500单的购买。项目看起来似乎可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开在这个小区的超市跑过来和促销员打架。
其实引发参与超市商品送货到家项目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什么一个大型超市例如沃尔玛就在小区两个街区外的地方,小区周边仍旧生存着数十家小型的社区超市;另一个是一条六车道的两边各有一家超市,一家尖叫卖3.6元,一家卖4元,就这五十米的距离,标准化商品存在10%的利差。根本原因就是便捷。没有人愿意为了购买一袋盐、几瓶啤酒跑到沃尔玛。明明知道跨过一条马路就能节省4毛,没有人愿意在烈日下多走十分钟。
http://s2/mw690/001jB5irzy6UoHEFMKBe1&690
社区O2O服务一直在提的最后一公里,是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上考量。对于用户来说,没有最后一公里,只有第一公里。用户需要购买一件商品,或者穿鞋出门,或者网上下单等待,这第一公里的成本就是用户的体力成本、时间成本、优惠成本。标准化商品更便宜、更快就是未来社区O2O能够立足的关键(沈禄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