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可以和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一起交流信息,实现全球范围的“共享”。这种无边界的社交行为,很有可能让一个普通的用户在某段时间内成为社交中心,这对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像流感病毒一样在网络传播,人们可以一天不吃饭、不睡觉,却无法一天离开网络,无法拒绝社会化网络带来的展示、分享冲动。
社会化分享是快餐消费时代一个必然的生活方式。在高效与高速双重协力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每个人即刻的情绪和感情来的迅速,去的也快。这种在即刻状态下所产生的信息未必比得上深思熟虑的结果,但同样具有相当的价值,甚至这种即刻的信息可能更趋真实。这种当下情感就像临时迸发的灵感,以前很难传递,是移动终端和社会化媒体让这种即刻情感的分享成为可能。这也是为么微博平台上有太多的情绪,因为大多数用户在社会化网络上分享的就是情感。
Web2.0所推动的权力换位,让互联网的核心从信息转变成了每一个生活其上的网民,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规模化社会化网络的确立,社会化分享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须。这时的社会化网络不是一种网络服务,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导机制,在此机制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消息源,将讯息快速的传递给其各自的关系网,而关系网中的其他节点亦可以将讯息继续传递下去。在这种机制下,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更为高效的网络行为,用户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递者,更多的用户处于变化的状态就意味着可能创造更多个性化的信息,能驱动更多用户参与传递,因为传递本身就是一个动作,所以移动终端的发展极高的促进了社会化分享。
社交本身并不是目的,社交应该是一个过程,目的应该是获得快乐。宣泄、被关注、被赞赏、获得反馈、炫耀……所有这些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们都能带来快乐。所以兴趣图谱和社交图谱二者并不对立,从用户需求满足的角度上看,情况似乎如此,一类是对用户兴趣的满足、一类是对社交的满足。可是细想又不是,现实中个体对兴趣的追逐与满足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兴趣的追逐获得快乐才是目标。而快乐可以来自兴趣的建立、也可以来自在追逐兴趣过程中所衍生的竞争、社交、分享、购买甚至是争执。社交也是一样,兴趣图谱与社交图谱二者都是用户获取快乐的中间介质,不是相互取代、也不是相互依存,最终的目的就是快乐。
如果将社会化网络行为的目的确定为是对快乐的获取,那么社会化网络行为一定会趋于碎片化,因为快乐是短暂的。宣泄的快乐是短暂的、初恋的快乐是短暂的、久旱逢甘霖的快乐是短暂的,几乎所有的快乐都是短暂的。这是由快乐的本源所决定的事,无法改变。我们不可能长时间地处于一种错觉中,除非我们的理性不来干预这种错觉。可惜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总是喜欢用理性来纠正错觉。时间一久,理性就自动出来干预了,这有什么好乐的呢?于是,快乐又归于平静。可能也是这个原因,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在社会化网络中维系的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是阶段性的参与,没有边界却只在朝夕(沈禄政/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