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佳小学班主任:重庆市巴蜀小学田冰冰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名家引路 |
每说到教育人的形象,往往被传统的社会力量赋予春蚕或者蜡烛的写照。我有时会很不服气地想,难道我们的职业真的要建立在自我牺牲的基础上么?难道我们不能一边服务于教学,一边实现自我的成长?
每当这时,我的脑海中常常想起这幅朋友在家乡拍到的照片——两棵树。仿佛牵手伫立,又各自伸出一只手臂向着蓝天,无限深情,展现一树的绿色繁荣。如果这两棵树就是教育人和孩子,那该是一幅多么令人憧憬的画面,携手相依,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抓两头,带中间→关注人人
出身于教育世家的我,自打参加工作起,就得到了妈妈传家宝式的管理班级的方式——“抓两头,带中间”。有时候也会发现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感觉他们都差不多,都言语不错,常常都很安静、自觉,要让我说点相同点,非常容易;但要找出他们面面不同的个性化特点,却太难了。妈妈告诉我,抓好了两头的学生,中等生不用管他,自然就跟着来了。似乎很多年间,我就是兢兢业业地在按照这样的方式,继承并落实。
渐渐地,我意识到这甚至是第二种教育的不公平。直到,一次巴蜀梦想剧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抓两头,带中间”。
那是一次六一儿童节,按照惯例,2个小时的活动都是由各个音乐项目的NO.1悉数登场。但是,在就在教师讨论环节,有人提出:活动时间有限,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参与节目演出,大部分人只能当看客!我们组织的活动究竟应该成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的节日庆祝?
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最后,还是达成共识,改为人人上台的分年级组庆祝活动。于是,舞台的后排,一位体重已达到一百二十斤男同学奋力地随歌而舞,漂亮的演出服穿在他身上有些“裹粽子”般的紧迫感。结束后,家长过来跟我说:“田老师啊,节目质量并不重要,节目好坏也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家孩子能有机会和别人一起站上台。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是啊,这时无论旁人的节目有多么优秀,家长的眼睛始终盯着自己的孩子。从这个意义而言,我曾一厢情愿地准备来自优等生的经验的饕餮盛宴,却习惯性地把一些孩子放入教师关注的盲区的做法,恐怕是让部分家长希望而来,失望而回了。
至此,我开始尝试在不同的维度进行“关注人人”的实践路径,给每个孩子平等的机会和舞台。
比如课堂上,我开始做一些“关注人人效率”的尝试。
每节课上有限的几分钟课堂讨论时间,如何巡视才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这可是一件有讲究的事情。我把各种不同的座位设计都罗列出来,制作了一张最短行走路线图。九宫格小组时的0字型巡视路线;四排秧田式的S型巡视路线;三组开敞式小组的U型巡视路线……线路的变化更是教师的内心的变化,形式在变,更应该提前改变的是班主任关注人人的思想意识。
相呼应的,教室的文化墙上,从最开始择优录用,逐步演变成为人人有专栏,每个人的作品定期亮相,共同展评;阳光杯竞赛上,一节课参与师生互动的学生比例,成为了重要的考核依据;热闹的体育运动会,不再是择优选拔,而是跑步、跳绳、踢毽子等项目,人人参赛争金牌……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金色的,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是精彩的。如何找到精彩的舞台,让全体学生既能全面发展,又能轻松快乐,是教育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欢迎您关注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http://s10/mw690/001jzl4Sgy72dWWSVjr89&690
欢迎您关注工作室新浪博客:百度搜索“李颖名班主任工作室”
http://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