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真好
(2023-06-14 17:35:11)分类: 读书 |
《活着》真好
长篇小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是好小说。有老师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很多相当火的小说如今都被人忘记了,而《活着》在30年后仍然被认为是好小说。最近听作家柳建伟讲课,也对《活着》大加褒奖。
我一直没有看到《活着》,上个月,到单位职工书屋借书,找了半天终于在角落里发现了这本想看的书。作者余华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所以没能被放在显著位置。
看了以后,感觉真好,叙述方式特别,语言朴实优美,故事扣人心弦,人物命运令人动容。
我老父亲以前看《额尔古纳河右岸》、《尘埃落定》,都看不下去,这次看了《活着》,也说好。还说估计是作者写他自己的经历,要不咋会恁符合农村的情况。我说,真不是。
余华,1960年生于浙江杭州,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了五年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他丈人在城里开了一家米行,福贵每次去妓院后都让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然后从丈人的米行经过,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福贵中了别人的圈套,把家里的田地、房产都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之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亡。父亲的亡故使福贵也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福贵租地度日,他穿上粗布衣服,拿起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圆,去城里请医生。但他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福贵回到家里后,知道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福贵后来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等时期。福贵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有庆被一个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而那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
几年后,福贵的女儿凤霞嫁了人,但却在产后大出血中死去。有庆、凤霞死后,福贵的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剩下的只有福贵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了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和外孙苦根同住几年后,苦根因为吃豆子过多被撑死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并给它取了“福贵”之名,艰难而平静地活着余生。
最初的时候余华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可是困难重重,余华的写作难以为继;有一天余华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迹出现了,同样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就这样,余华十分顺利地写完了《活着》。
看完小说《活着》,意犹未尽,又在网上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葛优、巩俐演得不错,也在国外获了大奖,但感觉电影与小说的意味已相差甚远。小说里除了福贵都死了,电影里只死了有庆和凤霞。小说的基调是沉重与黑暗的,写的是抗争,而电影却披上了厚厚的政治外衣。在电影中,以福贵为代表的主人公们并不像小说中那样对一切苦难逆来顺受,而是始终在积极地寻求改变。最后的结局也是充满温情,福贵一家虽然历经苦难,但最终达到了他们一直寻求着的生活,他们战胜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