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广莘:中医文化与养生之道——世言

(2010-02-24 22:38:49)
标签:

杂谈

    陆先生06年对中西医的认知给人的印象是思考非常之全面,观念非常理性和清晰。数年过去,可以看到他的思考已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可惜的是,哲学对他来说,基本上是中医医理的展开,而不是哲理的感悟与判断。

    陆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中医有个词,叫做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在1935年的时候,提出了废医存药的这个人叫余云岫,他是留日回来的,他就把这个主语落实在什么呢,落实在病上,就这个病,认为是病的本,病的本质,疾病的本质,你中医认识疾病的本质吗?那疾病因素是什么,病理变化是什么,解剖定位在哪里?是吧,所以不认识,因此认为你不科学。实际上他误读了,这个治病必求于本的这个主语是个治,医者治也,是个动词,是治向何去的问题,而不是病从何来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个百年来的争论,就是用病从何来的所谓科学性的知识,来否定治向何去的实践论的智慧学,这是个最大的问题,所以我说医者治也,上工治未病,治就是管理,治理,治理之学。

    治病这个词,主语是治还是病,实际上是个哲学问题。探究疾病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方法,思考治向何去,是另一种认知方法。两者皆围绕人的生命状态失常这一个主题而展开。陆先生认为,医学应当是个生命健康管理学,他说: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为人类的生命活动的生存、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这定义我看很多人都赞成。的确,这话可称得上不错、正确,但就哲学而言,这话却有个问题,那就是不周全。因为所谓“人类的生命活动”本身就有个进化方向不确定的问题。陆先生将命题定在“向生命学习”上,显然,我们不会去学习原始社会场境里的生命,我们也不确定怎样的生命才是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命,甚至我们未必能确定120岁的生命是否恰当。向生命学习,只能是学习当下的生命,由此,为当下的生命服务就成了主题。也就是说,为人类的生命活动的生存、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实际上重点在于是为了当下人类的生命活动。再进一步说,这个“当下人类”的基本构成,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生命,而每个生命个体的失常都可能只是个案,当我们要将相类似的个案作个归类来认识,我们就得用相应的词汇来表述,我们会说,有各种不同的病,每种病的生成因素是什么,病理变化是什么,若要施行手术治疗的话,还得知道解剖定位在哪里。而这种种,就是当代西医的基本医理。就此而言,主语是治还是病,都需要,也都可以向“人的生命状态失常”提交解决方案,重点是,一,不存在相互否定的可能,二,文化背景是两者各自发展的基础条件,三,相互印证是“为生命服务”的必需。

    中国人每每在这个问题上,总喜欢说:物质世界的科学认知,我们不能否认这知识,我们应该超越包容它。陆先生也不例外地作了此说,呵呵,心理学家们说,这是典型的内心自卑的反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